#农村生活#
每到春夏育秧时季,往往会回想起七十年代、自己年少时较有趣的一个事,那就是在秧田里“照”泥鳅、黄鳝,现在想起来,都还有点小高兴。
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左右,生产队的水稻秧田秧苗差不多二三叶时,每当白天天晴有点热,秧田里的泥鳅、黄鳝晚上会出来纳凉,哪正是“照”黄鳝的好时候。
天气合适,一般晚上八点左右,兄弟俩就打着煤油灯壶(亮壶)出去“照黄鳝”。俩人带着自制的抓泥鳅、黄鳝工具,一个黄鳝夹、一个泥鳅抓钉、一个盛泥鳅(黄鳝)的小木桶,有时也带一个鱼篓。黄鳝的竹制夹子,就是用两个硬竹块一头一边加工成锯齿型,就象剪刀一样固定咬合在一起,很适合夹黄鳝和大的泥鳅;泥鳅抓钉,是用十几颗鞋底线(大类型的针),象牙刷那样并两三排绑在竹杆上,必须绑牢实,要经得起用力,主要用来钉泥鳅;当然,这两样工具可以互用,抓泥鳅、黄鳝都可以,具体用那一个,要看泥鳅、黄鳝的位置、状态和大小;一般泥鳅、黄鳝个头大、睡得沉、抓钉不好操作时,用黄鳝夹就更合适。
兄弟俩一前一后行走在泥田里,我年纪小点,一般是前面或侧面照亮和提桶,偶尔也争取去操作一下,过过瘾。不过机会少,容易失手而被责怪。
泥鳅、黄鳝夜晚对灯光不敏感,用灯照着不会跑的、没振动是不会跑的。尽管如此,泥鳅、黄鳝也不好抓,直接用手是抓不到的,得有专用工具。
“照”泥鳅、黄鳝是一个辛苦活,耗时、费力、还要有技巧。手脚动作轻巧、快慢要适度、工具还要匹配得当。发现了目标,要是容易惊醒的,一般得用抓钉迅速钉下去,动作慢了就跑了;大块头的用黄鳝夹子,要先慢后快,夹子慢慢下去接近目标,快近目标身边时,动作快,迅速夹住,慢了或是夹子不灵活,往往容易跑掉。偶尔跑掉了,兄弟俩也难免互相埋怨,你说我照亮没有照好,我怪你动作慢了。
一般一个晚上要照到十二点过,有时还一两点,就那几块秧田,反反复复轮回“照”,虽然好几个小时,但一直在搜寻、期望、收获中,处于兴奋、半兴奋状态,倒也不感到累,特别是有时收获大点,还更有兴致,不想收工。那怕第二天上课打瞌睡,被老师批评,往往也不轻易或早收工。
运气好的时候,一天晚上能有四五斤的收获;就是一般情况下,也能收获一两斤。在那个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的年代,那可是很不错的“打牙祭”的机会。
“照”回来的泥鳅、黄鳝处理后,用上菜油(有的家里不见得常有)小煎后,放上辣椒、生蒜、酸菜、芹菜、葱等煮熟,味道鲜美无比。偶尔“照”得多一点的时候,还会拿到市场上去卖,多少有点小收入还可以补贴家用。
“照黄鳝”这样的活动,现在农村应当很少了,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娱乐多样化的当下也算不了什么。可在我们年少那个时代,那可是少有的乐趣,至今也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失去不会再来,今生应当不会再有机会去“照黄鳝”了,当然,既是有,也没有少年时代那个味道了!
差不多年纪的好友们,我想你们应当也有差不多的经历和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