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茶艺,可以大致的分成三种:待客型的茶艺,营销型的茶艺,和演示型的茶艺,这三类不同的茶艺风格或者主题目的,会形成它们的动作上,形式上,氛围上,态度上的不同处理,比起相对生活化的到更严谨一些,是生活化的过渡和延展。
茶带给人的乐趣除了品饮以外,也经常出现在细小的环节上,本篇我们说一下喝茶第一个环节——解茶。
如果是散的,芽叶形态的,就是在那种已经包好了的在小塑料袋里的这种茶,一般多是绿茶,这种包装,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不要直接用手撕,要用小剪子,齐着把它剪开,这样一旦没用完的话,还可以用夹子夹上,如果用手去撕的话容易迸溅,并且不好存储。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从冰箱冰柜取出来的这些散芽叶的茶,没用完,尽量不要放回去。因为茶叶如果在低温和高温的反复的影响下受到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是从茶叶桶里取出的茶,假设没用完,要放回去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当茶叶在空气中停留时间久,比如半小时以上的话,我们知道日常屋子里面空气的相对湿度都在七八十度以上,茶叶本身的含水量在6%以下,如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久了,再把茶叶放回到茶叶桶里,这一部分汗水量超标的,严重超了很多倍的这些茶叶就会影响到其它茶叶的含水量和品质,所以建议每次按需取出,如果少了再去取,茶叶拿出来了,尽量就不要再放回去了。
我们现在还会接触到很多紧压形态的茶,像砖茶,饼茶,沱茶等,还有大小不同的球形茶,它们有的是用钢制的模具机器压的紧实,这些是要用茶锥,甚至是锤子,钳子来分解,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石磨压制,它们相对疏松一点,就可以用茶刀来撬取。
解紧压茶是需要细心加耐心才能够做好的事情,解茶的速度不重要,最好慢一些,目标是尽量的不破坏茶叶的条索完整,不要硬别使猛劲,可以从边缘松散处入手,所以一个紧压茶拿来之后,先别着急解,反复的颠来倒去的看,看从哪里下手,应该避免碎絮过多造成浪费,一旦着急,是很容易割伤手的。
我们解除的茶块儿,要多大才合适呢?我认为应该宜小不宜大,最好是不超过半个大拇指。很多茶师的大拇指也很小,或者你可以想象成是糖块儿那么大,或者你看一下身边有没有男的,然后你看看他的大拇手指头一半儿的大小,这就是我说的尺寸。
解除的块越小,与空气的解除越好,越利于转化,那如果是过大,就会在冲泡的时候不受控制的在某一泡中突然分解,就像雪崩一样,会造成那一泡的茶汤色深味道过浓,容易引起浑浊。
另外,无论怎么细致都避免不了手的接触和干茶的迸溅,所以解茶需要放在托盘或者是摇茶盘里面来进行,这是个优雅不起来的工作。
并且紧压茶的核心内部,是与表面受氧化程度不同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好茶放置在陶土的罐子里,半个月后才是最好喝的,它的味道远比现喝现揭现冲泡来的醇和和甘美。
存放茶的罐子,如果是希望透气性好,有利于后期的转化,那么就是陶土紫砂类的比瓷材质的效果更好,在这一类里,又是不上釉的比上釉的效果好,瓷材质的又比金属的玻璃的透气性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紧压茶往往表面的茶叶比内部的更细嫩,像普洱茶,它内部的原料经常是可以跟表面洒面上的原料差了三四个等级,表面看是一级毛料,内部可以是四五级的毛料。这是生产实践中,为了求美观,约定俗成的一个习惯,从清朝时候我们出口茶叶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算不上是欺骗,应该说是一种传统吧,处于美学装饰性沿袭到现在。
根据这一特点,如果想要真实反映出一款紧压茶的真实面目,就需要采用取横截面的方式来解茶,如果指撬取了表面茶来冲泡,那就会造成一个误导,它不能反映这款茶的真实面貌和综合口感,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最适合解紧压茶的尤其像茶饼的,最合适的工具是茶钳子。
在目前的情况下,茶刀,茶锥,茶钳都是茶师应该备好的工具,我们在引申一个问题来看,就是如果你把茶都分解成小块儿,那就会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你只取表面的洒面的料,用更细腻的氧化程度更高的这些来冲泡,第二种的是用内部的核心的相对粗老的那一部冲泡,第三种是用不同的比例选取洒面和核心面的料按照你自己选取的比例来冲泡,这样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口感变化,这个技巧大家可以探讨和思考。
解茶不光是个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乐趣,就像有的人吃完螃蟹了,把螃蟹掏的很干净还能给拼起来一样的,我也见过有一些人,它的茶叶需要陈列,但自己又想偷着喝点,就把这茶的背面儿,一点点的都挖空了,表面看不出来,实际上就剩个壳儿了,这个态度和功力的都很令人佩服。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您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