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学生

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学生为什么容易判断错误,仅仅是因为马虎吗?

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学生为什么容易判断错误,仅仅是因为马虎吗?我想不仅仅是马虎的原因。

考点无非:

1.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总长度,正方形的面积是指围成正方形的大小。两者意义不同,无所谓谁大谁小;

2.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边长。两者的计算方法也不同;

3.周长的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面积的计量单位是面积单位。计量单位不同。

故答案为:错误.

这样讲就可以了吗?应该说大多分孩子都过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又有更多的人会做错,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奇怪,也很好奇,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段考还有一个跟这个问题有些类似的错误:

78-78÷3

很多孩子都算得0,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们马虎吗?

用马虎来描述行为上的错误,对于我们的教学可能帮助不大,所以我想知道深层的原因,毕竟一说马虎,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做事情认真一些,但是这样的要求,可能一点用都没有,还不如像针对计算一样,算完验算,当我们教会他们用验算来判断自己的对错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具体他做不做是他们态度的问题,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我是这样想的,首先我们一起看,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题都有一个误导学生犯错的地方,如周长面积的数值都是16;如78-78我们看一眼都知道是0;以前我以为因此这样能误导学生发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过快,没有深入思考的原因,但是具体是吗?

想得快,当然不等于马虎对吧?

对于78-78÷3这样的题,我倒是找到对策的,就是细要求,就是把做题细化成一统系统,有形的和无形的方法结合能够解决学生被老师误导,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外,还要求学生用笔画一画先算的那一步,这样强化了计算的步骤后,学生就会意识到老师挖的陷阱。

如:78-78÷3

但是这是因为学生思维过快,而引起的错误吗?还是出卷老师的有意误导?为什么能误导?这样的题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引起什么样连锁反应孩子就会犯错了?

突然想起我小的时候捕捉老鼠做的陷阱,铁夹子上放着诱饵,并把铁夹子放在鼠洞门口,很多时候,老多时候我自然是不知道老鼠是因为贪吃,还是别的原因,反正你放诱饵就是比不放诱饵更容易捕到猎物。

所以我个人感觉78-78÷3这样的题就像是放了诱饵的捕鼠铁夹子,所以学生被夹住的可能性突然就多了。

那像这样的题有什么对策吗?从逃生的小老鼠那可以知道,就是接触过,有经验。但是经验久不用了,或者是久不经历了,小老鼠就忘了,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很显然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追求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认识诱饵。

从我们心理学知道,我们知道记忆是因为脑电波流过大脑留痕形成的,留过的次数多,记忆就深;记忆有短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两种;还有不常用的记忆会被被的记忆所覆盖。

从上面的两道题看,我们知道,16相等比16米和16平方米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在学生的脑子里面更加的根深蒂固,所以学生首先调动的记忆肯定是对;既然有这样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加强学生的记忆。

我是这样想的,对于78-78÷3我是有对策的,但是对于“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对吗?”怎么加强记忆让孩子识别诱饵?

我是这样想的,认识考点那是肯定的,这叫正本清源,其实为了较强记忆,特别是那些对于学生来说陌生的概念、知识等类比也很重要,如在班我举了这样的一个例:“16米和16平方米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所以他们不相等,就像1元钱跟1角钱不相等一样”这样一举例,感觉1班的出错的比5班的少。

那对于类比有什么样的要求吗?

我是这样想的,例子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他们耳熟能详的的,这样才能让他们用来判断,使这样的例子就像是学生手里的尺子,成为他们一生的工具,这工具能让他们测量、判断类似的问题的对错。

其次,例子要贴切,有可比性,甚至知识一致性。

你觉得是这样吗?还是有别的其他的深层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