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滑雪写了啥高考为什么考海明威的小

年全国高考1卷考了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令一众专家、研究员尴尬、难堪。

备考时,说好了注重传统文化,要讲文化自信。故此,传统的、古典的小说大受欢迎。甚至,现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也全面复习。

最后,高考偏不考中国的,考了一篇国界、阶级、种族、区域皆模糊的外国小说。

你说,尴尬不?

考一篇情节曲折、主旨鲜明的不好吗?偏偏选一篇不知所云的外国小说?

更无语的是选海明威的寓言式小说。谁能读懂?举个手!

没有官方的正式赏析,你敢说,你读懂了?

这些年我们都习惯了“标准答案”。离开教参,你该独立思考一篇陌生文本吗?

难堪不?我的同行和专家们。

到目前为止,百科确实没有《越野滑雪》的赏析,选如此文本,任谁都会“颇有微词”。

有老师说,出题专家“崇洋媚外”,故意刁难一线教学。对此,我不敢苟同。

要想回答高考为什么选海明威这篇小说,我们应先了解这小说写了什么?考了什么题?

《越野滑雪》情节很简单,讲尼克和乔治两个少年在滑雪。

总共描述了2段滑雪过程,第一段路,先是乔治滑,后是尼克滑。

第二段路,先是尼克滑,再是乔治滑。

接着,两人进山谷的小木屋喝酒,稍作休憩。

最后,两人对话,相约下次滑雪,在不舍与憧憬的矛盾中,尼克一语道尽下次很难再滑的无奈现实。

故事简单得不像故事。

其实表面的没故事,实则隐去很多丰富的故事。

比如,乔治和尼克是什么关系?什么背景家世?他们为何而来?是逃学吗?为什么以后一定不能再滑雪了?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隐情?

滑雪之前,发生了什么?滑雪之后,尼克又预见了什么?

我的天?这些疑问犹如屈原的《天问》!

一连串的疑问挠抓着读者的心灵?海明威的艺术功力由此可见,非同凡响。

这对读小说喜欢追问主题是什么?喜欢用庸俗社会学解读的中国读者来说,是一次阅读挑战。

武断一点说,小说啥也没说。它只是一个供你想象审美的舞台。

你是什么,小说就是什么。这就是高阶段位的小说艺术与审美。

据有限的文本内容,能肯定的内容如下:尼克比乔治大,尼克滑雪技术比乔治娴熟,尼克会照顾人。

如滑雪前会做准备工作——“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

滑雪中途,会照顾人。“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

还有丰富的滑雪经验:“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从乔治对滑雪的好奇以及急躁,没做好安全工作就急不可耐地滑了,可看出乔治是第一次越野滑雪。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冰山下的八分之七”异常丰富和多彩。

我猜,在尼克的带领下,乔治偷偷溜出学校,也或者在开学前几日,他们两人提前撒谎上学,然后玩滑雪。

以上是故事本身。

故事之外,我们习惯了追问这是什么。

那,请问这故事说了什么?

很多人说写的是“硬汉”形象,答案对此是否定的。因为两个少年纯粹滑雪而已,又没有与自然万物如《老人与海》般的抗争,算不上硬汉。

再说小孩子和硬汉无半点瓜葛。

说是冒险小说。

说是成长冒险故事。

说是校园对学生野蛮体魄、精神的束缚。

说是对外面多彩世界的向往。

说是培养孩子敢于冒险、擅于探险的精神......

硬要讨说法,如此说法,我可以胡诌上百个。

你也是不敢否定的。

因为“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想观念摆着。

这样说何错之有?

恰恰相反,这么多说法足以证明此是一篇好小说。也足以作为考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丰富了学生的审美力。

这就是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的小说题。是一篇艺术性强、意蕴丰富,能放飞想象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成长小说。

考了什么题?

客观选择题考了海明威的“硬汉形象”,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拿一个熟悉的印象式标签来考察学生的迁移能力。

不得不说,专家水平的确高。

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两道题分别考了“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和“探究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平心而论,这两个题出得很好。

既反了套路,让押题专家和老师无题可押,又扎实地考查了学生的小说鉴赏水平。

备考时,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小说答题,无论怎么出,出什么题,都要从人物、情节、主题、环境、读者角度答题的思维套路,是不是失灵了?是不是陈旧了?

什么叫素养?这个题考的就是学生的素养。

你读不懂小说,你就不会答,套路只会让你手足无措。

你阅读积累少,连《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的著名的“冰山理论”都不知道,就有你紧张难受的份。

分析第8、9题,需要套路吗?

答第8题,和分析传统的小说有啥区别?不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等语言来分析人物心理的吗?

这题简单。

第9题,看似是探究情节。其实无情节可探究,就是考你是否理解“冰山理论”,只是让你回答何为A,谁是B而已。陌生化题目,扎实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如此陌生题目,同学们是不是傻眼了?大受欢迎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你都懂了,还有必要考吗?

为了不让审美趣味单一,考情节冲淡的沈从文、汪曾祺、孙犁等类似的小说,看你是否真懂而已。

你不要回答我吗沈从文、汪曾祺、孙犁等小说你不懂吧?他们可算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代表哦。

考来考去,还是考理解、分析,只不过中间过了一个迁移转移。不得不说,高考的确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考查。

这样说?回答清楚了吗?

高考首先反套路:反题目套路化、反答题套路化,接着切实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设问多数陌生化,其实考查的核心没变,考的依旧的能力,关键的是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要学以致用,这太重要了。

还有一个原因,国家选拔人才,立德树人也是一个考量。高考其实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要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人?

国家肯定有国家的考虑,年重视劳动和体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乔治、尼克那么强壮的体魄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是不是我们整天只知道刷题的孩子们所欠缺的?

故此,无论是考外国的,还是传统的,都不重要。考题只是一个形式,内核不变考的永远是迁移、运用能力!

能考出学生真实水平,能对单一的教学形式、呆板的答题套路、乏味的审美趣味作一次反拨和矫正,那就是高考出题者的胜利。

基于以上考虑,我想《越野滑雪》就溜出来了,以上所言也只是我这个井底之蛙的一点备课设想。

期待您的点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