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兴化的元宵节日子很特别,习俗内容很丰富,别的地方都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而唯有兴化是正月十六闹元宵,家乡的元宵节称为十六夜。
说到这里自然而然的故事就来了,关于兴化的元宵节为什么是正月十六?这里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一是明朝宰相李春芳回家乡过十五元宵节在路上耽误了一天,十六才到兴化。宰相回乡,为补元宵佳节,乡亲们又聚集一起点灯笼,热热闹闹的,十六夜呢就一直传了下来。二是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由于之前战事损兵折将比较多,就迁怒于兴化,想杀点兴化人煞煞气。于是就定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兵到兴化杀人,谁家门上有灯的就说明过得好就杀。刘伯温知道后一心想救下兴化老百姓,就装作仙家来到兴化,让兴化人正月十五不要过元宵,也不要点灯玩花灯,要等到十六夜再点灯玩灯,否则会有灾祸。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朱元璋派来的人到兴化看见整个兴化基本上没有人家点灯,只有少数几个不相信刘伯温的人家点了灯被杀了。第二天兴化的老百姓发现后全都相信了。从此以后,兴化只过十六夜,不再在正月十五玩花灯了。
兴化十六夜的风俗活动很丰富多彩
吃汤圆、炸老鼠眼、烙糍粑、化糕汤、沰稻印、送鞋子、偷船桩、玩花灯、豁钝事、跨火堆、请问灰堆姑娘、送河蚌、送碗等。
1、元宵节,人们早上吃汤圆,寓意着全家团团圆圆。
2、炸老鼠眼。晚上,人们把蚕豆放在锅里炒炸,炒炸时发出“噼哩叭啦”的爆炸声,意味着老鼠眼被炸瞎了消灭了,人们祈祷讨厌的老鼠越少越好。
3、烙糍粑、化糕汤。烙糍粑就是用米粉加水调和成厚粥状,倒入抹过油的锅中煎烙成两面金黄的块状糍粑饼,以作食用。儿歌中的“十六夜,烙糍粑,糍粑黏,买块田”,希望当年能买田置地。(用团切片煎烙也可)。兴化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我们村是化糕汤,用几块米糕煮成汤吃,寓意生活水平步步高。
4、沰稻印。各家用蒲包装上石灰,在门前、院子里沰上许多白石灰印子,一直通到河边,称为“沰稻印”,预祝当年大丰收。
5、送鞋子。先备一双鞋子,说是从“送子娘娘”那儿迎来,青年好事者于当天晚间,敲锣打鼓将鞋子送到久婚未育之家,以此为生子吉兆。“鞋”与“孩”谐音,望子心切者对此感激涕零。
6、偷船桩。用意与“送鞋子”相似。船桩原为渔船、农船用以代锚的小木桩,好心人于这晚趁船主不备窃之,并用红纸包好悄悄送往久婚未育之家。但有人说,若船主发现即不灵验。船桩,即男根,指生男孩。
7、玩花灯。晚间,同街巷或邻居的小孩都拿出各具特色的灯具,到邻家互展,炫耀;邻家见之,既为其祝福、喝彩,又为之“更烛”,即换上新的蜡烛,预示这一年合家前途光明。
8、豁钝事。意即把倒霉之事舍弃掉。当晚,乡邻们在场边或巷口宽阔处,用一抱干草,内夹子鞭,点火燃烧,男女老少在上边豁来豁去,这就是“豁钝事”。预祝未来不会碰上倒霉的事。
9、跨火堆。十六夜”,兴化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从火把上跨一下,只要跨过去,以前所有的晦气就都没了,来年运气会很好,家有中考高考的学生火堆必需要跨,寓意考试运气好。十六夜吃过晚饭,村庄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人们取来稻草、材草、蒿草堆在一起燃起火来。为什么要用这三种草燃火堆?是因为稻草火旺寓意来年稻谷大丰收,材火旺寓意来年财运旺,蒿草火旺寓意来年娃娃的学业进步,步步登高。等火旺了起来,老的少的,奋力地跨过去再跨回来,在欢声笑语中,所有的晦气都垮掉了,留下的只有心想事成的好运。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大人抱着他们在火里跨来跨去,大人祈祷他们健康成长。
这天晚上,村头的打谷场上、圩堤上也满是火堆,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年青人在火堆旁边跳着、闹着,也有人把田里的枯草也点了起来,火光照亮了村庄的整个夜空。
10、请灰堆姑娘。这种活动源于唐代。天将黑,用一个簸箕戴上花,在簸箕口插上一根玉簪,先坎在灰堆上,烧一柱香,放一串鞭后,让两个姑娘(未婚)将簸箕平搭到事先铺好的米粉旁边,用先前插的玉簪在米粉上写字。可问人事吉凶,年景好丑,有问必答,甚是奇妙。据《显异录》、《制楚岁时礼》等记载,灰堆姑娘是古代莱阳人何丽卿,被寿县李景纳为妾,受到李景正妻唐氏嫉妒,于正月十五被杀死在厕所中,王帝封其为厕神,民间称“灰堆姑娘”。
十六夜请灰堆姑娘是兴化“十六夜”系列习俗之一,也是比较好玩的,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时,村里无论哪家请灰堆姑娘,都会有好多人蹭过去看热闹,看人家请问灰堆姑娘。据说灰堆年代越长越灵,要请灰堆姑娘先找出时间长的灰堆。
傍晚大约三四点钟的时候上一把香,插在灰堆边,轻轻地说:“大姑娘看家,二姑娘绣花,给三姑娘下山玩耍”进行预约。等天黑再用簸箕(柳条做的)去请回家,簸箕上用一条干净方头巾盖在上面,边上还插一个玉簪或鱼穿,请回的灰堆姑娘放在一张小桌子上,桌子上用米粉铺在上面。簸箕一边一个人单手捧着,要求是没有例假的女性(末婚处女更灵)。两个姑娘各用一只手托着,让簸箕悬在桌子上,有人问来年的事,让灰堆姑娘回答。比如说某人今年多大,灰堆姑娘就用叩头或在米粉上写字来回答。可以在铺的米粉上画剪刀、菜刀等简单的画。最神奇的是她能写出你心中的小秘密,比方说你暗恋谁。
请灰堆姑娘的时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过了正月十六意味着过年已经结束就请不到灰堆姑娘了。
11、听谶语。就是偷听别人的谈话,从其内容或谐音等情况猜摩未来之事。据说民国初年竹泓有个姓瞿的人家乐于此举,且很灵验。有一年十六夜,瞿某从晚上出去,走到东走到西。这儿听听,那儿听听,直到午夜,都没听到一句。又不能回家,因为听不到“谶语”要倒大霉。于是硬着头皮继续找,等到天要亮时,在河边见一条小篷子船。隐约听到动静,他屏住呼吸,躲着看,偷着听,(因为被人发现要挨打),忽然船帮处传来哗啦哗啦的声音,原来是个女人在小便。一会儿听到一个男的开玩笑似地说:“你倒像踏拨车了”当年果然发大水。(注:民国初年,时常发大水。拨车,农家用来四人踏的出水工具)。
11、送河蚌。事先将准备好的一只河蚌(活的),用红纸包好。当晚,八、九个青年好事者敲锣打鼓将蚌送至大龄未婚的男子之家,男方燃放鞭炮以示“迎新”。晚宴喜酒后要“闹洞房”,在“今年某某娶新娘,明年抱个小儿郎”之类的一阵“鸽子”声之后,将其河蚌塞到“新郎”的被窝里,预示其将喜得娇妻。
这些习俗当中吃汤圆、炸老鼠眼、烙糍粑、化糕汤、玩花灯、请问灰堆姑娘、跨火把我都亲身玩过,家乡现在还在玩。沰稻印、送鞋子、偷船桩、玩豁钝事、听谶语、送河蚌这些风俗活动我只是听爸妈他们说过,自已没玩过。我的家乡兴化是水乡是世界锅底洼,兴化的人多水多风景美,著名自然风景区有李中水上森森,千垛菜花,万亩荷花,里下河湿地……优渥的自然条件育孕着上百万的家乡人,直接导致了家乡的人文美。元宵自然风俗多,故事多,表明家乡的人们自古以来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所以自古以来家乡多才子。
元末明初文学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三任宰相高 榖、李春芳、吴 甡,“杨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后七子”之一文学家宗臣,著名文艺理论家、“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经学家、扬州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任大椿,国学大师李详,江淮名医赵海仙等。近代,从这里走出去的学者还有生物学家李继侗、化学家纽经义、地理学家李春芬等。
兴化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有人中举,93人中进士,在苏北实属罕见。
当代文学新秀毕飞宇,庞玉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为了家乡代代多出才子,我们家乡人要学习家乡传统文化,重视家乡的传统文化,重视传统佳节,大闹元宵十六夜,你们觉得对吗?欢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