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成名曲是《套马杆》,这首歌不听调调只比声儿高。据说年少时也能歌善舞,节奏感极强。不知此后的岁月怎样掠过,留下一个合唱时被要求只对口型不准出声的人。当我发现闺女混身的艺术细菌时,紧张多过兴奋。万一是莫扎特、李云迪那一卦的,千万别被我给耽误了。于是,我开始到处寻找音乐启蒙的理论依据和实操方法。这个问题明显比吃喝拉撒严肃,很少有人提及,看过的文章说不透也不系统。问过几个大V,,什么书适合音痴妈妈研究音乐启蒙,不知是他们理解错了还是低估了我“痴”的程度,推荐的都是适合娃看的。
当我看到闺女自编自唱自跳到high时,我觉得有必要带她去看场正经的舞蹈演出了。
演出很多,但都写明不允许3岁以下或1.2米以下儿童入场。终于让我找到一场,感谢俄罗斯芭蕾国家剧院和世纪剧场,他们在此演出的曲目不限入场年龄。鉴于有妈妈问我哪里买的票,我这里提一句,在大麦网,有个亲子栏目,很好筛选。但这个APP我很不喜欢,票源够多,但消费陷阱也多,条款都很霸王,客服态度够好,但不给解决实际问题,且买且珍惜,看全了再下单。或者你有更好的购票途径,欢迎留言告诉我和大家啊!
头一天晚上,我告诉闺女,明天妈妈要带她去看芭蕾舞《胡桃夹子》,是好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在一起跳芭蕾舞,并嘱咐她不要随便说话。当天早晨六点,闺女准时起床,开启“妈妈要带我去看芭蕾舞”大喇叭。
北京大雨,快开场时,世纪剧院停车场已满,路边可以停,收费。地铁站稍远,有公交可到门口。
不确定她能否坚持下来两个小时,为避免中途哭闹被迫离场,我买了最便宜的票当作实验。便宜意味着远,远又意味着高,但我没想到这么高。整个演出过程,我一直在担心自己随时会翻下去。不过看表演的效果还真不错,看的很清楚,并不觉得远。
满场的小朋友,并不比儿童剧少,稍微放心闺女的话唠现象。
我们提前五分钟进场,引来闺女平均每10秒钟一次,“哥哥姐姐怎么还不出来跳舞?”
终于等到开场,闺女惊奇,“丑小鸭怎么还不出来?”演出前半个小时,我一直在跟她解释这是芭蕾舞不是儿童剧。
我没有提前向闺女介绍《胡桃夹子》的故事内容,希望她能看出她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能用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故事,毕竟很多事情她终究会懂,但创造力和想象力却需要好好保护。
场面很美,音乐很动听,彻底颠覆了一个只看过春晚舞蹈演出的人对舞蹈的印象,原来肢体、动作和音乐,可以传达出如此多的信息,铺排出如此美好的意境。之前我还在担心,整个舞蹈演出一句台词也没有,我会不会睡倒在现场,后来发现舞蹈的表现力明显强于语言......什么?哦对,主要还是怕掉下去。
闺女看得很认真、很入神,坐着一动不动,时而发问、时而评论、时而大笑,虽然少许扰民,但好在音乐声够大,我一再嘱咐她小声说话,周围又都是小孩子和家长,大家也能理解,将近两小时的观演过程,愉快又美妙,她居然没有要东西吃!
演员很专业,表演很卖力,开始的场面比较热闹,人数较多,闺女有些应接不暇。但从她断断续续的描述中,能看出她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她会评论演员的衣服,会在某一个舞蹈动作出现时,加上自己的解释。会明确地告诉我,她不喜欢那个叔叔,喜欢旁边那个阿姨。会从演员的表演中猜测他们的心情。会在她觉得精彩的地方,一个人忘我地鼓掌。我听得出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完全不懂芭蕾舞的妈妈,我只能不停附和,提供不了任何专业意见,或许对她也有好处吧。
两场之间休息20分钟,我问她要不要走,还看不看,她坚定地表示要继续看。
下半场的场面没有上半场那么热闹,基本都是一组一组地上来跳,更有空隙去欣赏舞蹈动作而非故事情节,闺女渐入佳境,认真地看演出,她已经完全明白了芭蕾舞和儿童剧的区别,要求我给她买好看的芭蕾舞裙。
演员谢幕时,闺女跟所有观众一起,卖力地鼓掌,问她以后还要不要看,她的回答很肯定。回家的路上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要求回看芭蕾舞的视频,可惜我录的很少,镜头也不太给力,好吧,可能还是离得太远了。
离开的时候,下楼到最前排的座位,闺女问我这是哪里,并要求进去看一眼,我告诉她这是离舞台最近的座位,妈妈下次考虑给你买这里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