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03:45
49岁的焦珊有一笔特殊的遗产。
每年固定日子,她都会接受这笔遗产的馈赠——向一个固定账户汇去1万块钱。
7年前,99岁的姥姥安祥地走了。这位离休老教师在97岁那年安排好了遗产——将唯一的老房子卖掉,得的奖金也没留,甚至让亲人把自己丧葬费也加进去——她一生的家当,一共28万元,翻新了一所贫苦小学,设置了一笔教育基金。
10年了,这笔钱一直往外花,却只增不减。涨到65万元时,它已经干了很多事儿:奖励了60名一直坚守乡村的一线教师,帮助多名贫困孩子顺利毕业,还置办了音乐教室、塑胶跑道、足球场等不少高大上家当。
像焦珊一样,越来越多人在得知这笔遗产后,也享受起这份遗产的馈赠——越来越多社会力量注入其中,希望小学越修越好,教育基金越捐越多——方圆百里,要问村民们生活有啥目标,答案就一个,能把娃儿送这儿来读书。
最有故事的希望小学
被大半个中国那么远的地震改变了命运
哈尔滨的寒冬,冷得嘎巴嘎巴。
阿城区双丰镇,双丰庆云希望小学的教室却热乎乎,娃们穿着整齐校服,正坐得板板正正朗读课文,一个个小脸红扑扑的。
四层教学楼、爱心食堂、图书馆、音乐教室——对一所希望小学来说,这算是标配。可它居然还趁塑胶跑道,明年开春还有绿色足球场。你们可别小看了‘双丰庆云’。黑龙江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主任杨晶伸出手给新晚报记者一一数:它有‘希望之星’、‘希望工程园丁奖’、‘快乐冰雪’公益项目……它是咱省百所希望小学里项目实施最多的,故事也是最多的。
这所原名双丰小学的乡村学校早就是出了名的。
出了名的是狼狈与窘迫——曾经的老校长张瑞杰没法忘记那段过往:两趟儿黄房里,教室分为两片儿:左面是安全区,孩子们看书、学习和休息;右面是危险区,一根木棍支撑着呼扇的墙,四周用绳子捆住。教室地面露着凹凸不平的红砖头。冬天教室靠生炉子取暖,老师们通常的上课形象,是一手拿炉钩子,一手拿教鞭。即便如此,孩子们仍然觉得,学校比家好。
当时全校22名老师,每人都同时教四五门课。种树、刷墙、修理桌椅,都是老师们自己动手,拉一车白灰,由校长带头和匀白灰,大伙刷墙,中午凑在一锅豆腐汤前嚼馒头。老师们一个月工资一两千元,都给孩子们搭过钱。上滑冰课,一脱鞋换冰刀,发现孩子光脚丫,马上拉到村口小卖部,买双新袜子往凉脚丫上套……
张瑞杰怎么也想不到,10年前,那场距离她足有大半个中国那么远的一场地震,竟改变了双丰小学的命运。
当时,张庆云正提溜着心,盯着电视上滚动播出的汶川地震新闻。一则最牛希望小学的报道,让这位97岁的老教师兴奋起来:距北川县仅15公里的一所希望小学,在大地震中丝毫没有垮塌。
张庆云开了一场交代后事的家庭会议:她决定继续在外孙女焦珊家养老,卖掉自己唯一的老房子,再加上手头所有积蓄,一分不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建一座结实的希望小学。
老人用裸捐来交代后事,竟当场全票通过。大外孙女焦珊还主动承担踩点重任。依姥姥的要求,她跑遍市区周边农村,找一个真正爱教育的学校。备选了几所,就开车拉着姥姥挨个去看。
直到现在,张瑞杰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去见张庆云,紧张得头天一宿没合眼。她特意穿了套灰色运动服,袖口和肘部都磨白了,那已经是她最体面的衣服了。这个最基层的小学校长,很希望能把这么一大笔数目的捐款争取到自己学校,可又觉得,是不是有点儿痴心妄想。
万没想到,这位背微驼的老人家,在学校里里外外走了一圈,就说了一句话:就这儿吧。
她始终觉得,那三年是姥姥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十年过去了,22岁的石蕊还能瞬间从手机存的几百张照片中,给记者拎出那张旧照片:那是她小学五年级那年,穿着校服,戴着水粉水粉的脖套,端着一个当时从没见过的高级大本夹子,代表全校师生发言,郑重感谢张奶奶。
那是年10月30日,阿城双丰庆云希望小学竣工。张庆云很高兴,当天特意换了件带色儿的衣服。看着齐唰唰起立敬礼的学生们,搞了一辈子教育的张庆云,半晌没说话。她探身到一个孩子跟前,问的第一句话是这回教室里暖和了不。
焦珊当时没想到,姥姥突然回身走上讲台。她的步子明显比平常大了些,拿起一根粉笔,尽管胳膊已经颤巍巍了,还是举起手,在黑板上用力写下8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焦珊百感交集,竟有些泪目。
石蕊一直觉得,这个老奶奶跟那些献爱心的人都不太一样。当年他们学校最风靡的事儿,就是给张奶奶写信。最拉风的就是收到张奶奶亲笔回信。石蕊那时手笨,不像别的同学会画贺年卡、做手工画。他们的校本课是做风筝,风筝像雪片一样飞到张奶奶家。她只能老老实实写信汇报学习,跟奶奶说只属于娘俩的悄悄话。当时,校长和教导主任就是‘快递员’,进城开会就扛着大家的大半麻袋信去张奶奶家。直到现在,石蕊还保留着张奶奶给自己的回信。有时奶奶还会将她写的信一并寄来,用红笔圈出错别字……
那三年,或许是姥姥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焦珊觉得,那个30多公里以外的乡村小学,填满了这个九旬老人的余生。要是学校邀请姥姥参加活动,她都不敢提前说,姥姥性子急,一说就惦记上了,一天能问好几次。她记得每次去学校,姥姥早饭都不敢喝粥,怕自己腿脚不好,上厕所不方便。
没人比她更懂姥姥。张庆云出生在封建家庭,18岁才插班读初中。她考上师范,毕业后在农村小学教书,后来全家搬到哈尔滨,从老师做到校长。姥姥搞了40多年教育,也是和自己一起生活了40年、至亲的人。她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人中的一个,一生清贫,也从没想做什么大事情。只是看不得娃受苦。焦珊说,姥姥打心眼儿里爱孩子。
文革后返城,姥姥那间房子里曾挤住着全家老少十几口人。飘摇岁月里,它曾为全家人遮风挡雨,也藏着一个家族的记忆。焦珊知道这套老房子对姥姥来说意味着什么。张瑞杰一直以为,当年张庆云把卖房钱捐给他们学校,是因为他们够穷、够破。
可她不知道的是,张庆云当时看到了她养在办公室里的花坛花草。那是张瑞杰带着学生在秋天把大力菊等花草小心从操场花坛内挖出后,移植到花盆内,等来年夏天再带着孩子们移回去。即使条件艰苦,这个老校长还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的生活有点儿亮色。
正是那盆花草,当年打动了张庆云。她在这个朴素、老实的校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最年长希望工程捐赠人的遗产
也是一座城市的礼物
指着脚下的塑胶跑道,现任校长陈彦发难掩激动。他说,大庆一位民营企业家偶然了解到张庆云老人的故事,觉得自己也应该干点啥,于是就捐建了跑道和足球场。
前几年,学校校舍就搬进了这栋四层楼房里。当年张庆云捐建的平房校舍,成了娃娃们的爱心食堂。当时一听要给学校盖大楼,99岁的张庆云跟焦珊说了好几遍真没想到我这是抛砖引玉了。焦珊说,那是姥姥一听说学校有好消息就爱用的词儿。
她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当年她用这样的方式交代后事,却为这所学校带来了远大于硬件的精神上的改变。
年3月29日,那是老人去世的第三年,学校为老人建了间张庆云纪念展馆。这是国内第一个设在希望小学、传播希望工程公益文化的个人展馆。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教师。
除了有六届、60名扎根乡村教学一线的教师获得希望工程庆云园丁奖,张庆云的老教师身份,对坚守在这里的乡村教师的影响,更多是润物无声。庆云希望小学的美术老师孙宝东除了担任美术老师外,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他的风筝课全区闻名。他的妻子也是这儿的小学教师,也经历了10年前的落魄和如今的明朗。夫妻俩拒绝了好几所街里学校的邀请,选择继续扎根于此。
你们很难想象,老人当年这二十多万的捐款,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瑞杰向记者解释,当年全校一年的经费才六七千块,哪里见过这么多钱?可是,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她就是个清贫的老人。她能这样做,让我们这些做教育的,心里是说不上的踏实。
石蕊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