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夹子 >> 夹子资源 >> 刘金余捉虫记

刘金余捉虫记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m.39.net/pf/a_5777837.html

天一亮,我就跟母亲下地捉棉虫,那年我十二岁。我乐意捉棉虫,小小年纪就能挣工分赚钱,博得父母开心。矮小的个子穿梭于高杆棉花地里,边捉虫子,边观赏绿叶下白的红的花朵。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田园风景,竟然忘了苦和累,反而觉得快乐。长大了才知道,在整个棉花田间管理中,治虫至关重要。治虫要掌握好苗期和蕾铃期两个节点,不失时机地用农药喷治控制虫害。为了节约治虫成本,关键时刻釆取人工捉虫,打人海战役,消灭虫害。棉花开花结桃期间,主要害虫是棉铃虫,它们藏身于花里或钻进刚结的棉桃里,农药喷治效果不大,人工捉虫是最好的办法。早晨,棉花叶上露水很重,是虫子出来活动的时候。为了防止打湿衣服,人们穿着塑料雨衣,有白的红的,也有黄的蓝的,我就是穿的蓝色的。百十号人排在田埂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上阵,包围了整个棉田,一场捉虫的歼灭战开始了。往北往南的,行走于棉花田垄里。一双双眼睛像扫瞄似的,不放过棉花的一叶一花和一桃。捉虫的每个人必须带两样东西,一样是不大不小的瓶子,瓶子里放点水;一样是自制的木夹子,用筷子劈开一头,塞一根小木棍,使其张开可夹虫子。捉棉虫是个轻松细致的活,要耐着性子仔细观察才能捉到虫子。这时的虫子有在叶子上,有的在棉花顶端嫩尖上,有在花朵里。见到花朵开了又合拢的,里面一准有虫子。当你用手指轻轻拨开花朵,“敌人”就会出现在你眼前。有的虫子钻进棉桃,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用夹子夹住往外慢慢拽。拽出来了它会在夹子上晃头甩尾,一百个不愿意进瓶子,它知道进了瓶子就得等死。有的虫子钻进棉桃里面,洞口外面留下新鲜的虫屎,虫子躲在里头捉不到,就用夹子的尖头把它戳死在里面。别看我人小,捉的虫子往往比母亲多。有时,我在她捉过的后面还能捉到虫子。她跑得比我快,但没有我捉得仔细。我眼尖心细,虫子难逃脱我的手。可母亲笑着说,虫子是捉不尽的,你前面捉掉,它后面又出来了。所以,我们要来回捉,杀它个回马枪。我一个早工,能捉三四百条虫子,挣五六分工分,相等于一角几分钱,于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不仅喜颜于色,还为自已能为家里挣钱而自豪。我那时长得与棉花差不多高,弯着腰一心捉虫子,棉花叶覆盖于我不见人。当阳光吸干了棉花叶上的露水时,母亲会喊一声:“余儿回家啦”。于是,我会摘几片棉叶,带到生产队打谷场上。把棉叶摊在地上,将瓶子里虫子分别倒在几片棉叶上,与其他人结成对子,互相数着对方的虫子。一条、二条、三条、四条…十条虫子放一堆,由记工员验收记帐,集中起来处理。我那时还不是队里的劳力工,没有记工名册。因此,我捉的虫子条数只能记在母亲名下。捉棉虫连续三四个早晨,几十亩棉花上的害虫基本被捉殆尽。在收官之日,队长最开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队长说话的架势,俨然一名将军带兵打了胜仗似的。捉棉虫是为了节约治虫成本,虽然节约区区几十元,对于一个生产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人人愿意为之奋斗。因为,平时精打细算节省了开支,年终分配就提高了分值。当时,农村有这样一句口号:战天战地战虫害,丰产丰收财源来。我喜欢捉棉虫,那小小的棉虫,犹如煮熟的红米粒,软柔柔的,挣扎在夹子上,放进带水的瓶子里,一会儿就结束了生命。当时,我突发奇想,这成千上万条的虫子收集起来,用水洗净,放油锅里一炸,会不会是一道香喷喷的美味佳肴?!我捉棉虫一直捉到年入伍,虽然过去了44年,但那捉虫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永远磨灭不了。年3月21日于靖江

作者简介:

刘金余,年4月20日生,靖江人,党员,爱好文学,是《坡子街》的忠实读者、作者。一些文章散见于报刊、微刊,有些作品获过奖。与战友合作,编写了《血色记忆》回忆录,并被靖江市档案馆收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