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单凭手工成功植入上千根比绣花针还细的铅柱;在指甲盖大小的元器件上,焊接头发丝般粗细的金属线……扎根无线电装接岗位28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无线电装接高级技师潘玉华练就了像机器般精准的手工焊接绝技,一手绝活保障了多项尖端军工装备的研发生产,获得了“军工绣娘”的美誉。
图为潘玉华。
潘玉华出生在巴蜀大地,年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成为军工装备生产车间的一名技能工人,从此与一个个精密器件结下不解之缘。
一入行,为了快速提高技能,潘玉华白天由师傅带着、晚上自己加练,还用每个月攒下的工资购买二手元器件用来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潘玉华入职3年就成为单位首批航天定岗人员,慢慢成长为骨干、技术带头人。
精密焊接组装工作需要心、手、眼的高度配合,军工产品生产制造标准更是严格。“要做到极致和专注,技能才能登峰造极。”潘玉华知道,这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训练。
为了练习手稳、心静,潘玉华开启“魔鬼训练”。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投入硬币,并保证水不会溢出,来练习手稳;用小夹子把芝麻一粒一粒地夹起,整齐地排列在托盘里,整个过程可以做到不掉一粒芝麻。事实上,潘玉华工作中面对的是比芝麻还要小上数十倍的小球或焊点。为了练习心静的功夫,她经常坐在车间或图书馆看书,直到自己忘记周围的一切。
夹芝麻练习手的稳定性。
练习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投硬币,潘玉华的最高记录是一次投入45枚。
千锤百炼见真章。一次,在研发某个项目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在手表大小的器件表面手工植入根细小铅柱,使每一根铅柱的垂直精度和焊接平面度,偏差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并且一根铅柱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导致一路电子信号不导通,让机器不能正常运转。要知道,此前她也只做过几十根、上百根铅柱的植入工作,上千根的试验,从来没有人进行过。
潘玉华迎难而上。她坐定在操作台前,两个多小时凝神静气、一气呵成,一千多次操作重复着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全凭手感精准植入这根铅柱。这次成功的植入,缩短了某装备核心组件研发周期近半年。
在手表大小的电子板表面植入细小铅柱。
就像这样,潘玉华的一手绝活常常在重要任务中派上大用场。年“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其中有一部分核心器件就是由潘玉华手工焊接的。还有许多产品的首件试制,均由她来担纲。然而,炉火纯青的技艺并不是她职业生涯的终点,她始终在不断攀登。在她眼里,创新是工匠的重要品质。
近年来,电子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路板集成度和精度越来越高,装配难度不断加大。“如果说过去的电装是‘铺地板’,现在就是‘建楼阁’。”潘玉华介绍,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给技能操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挤出时间去学习新技术。”
直到现在,潘玉华还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当有新设备进入车间,她总是主动去学习新设备的使用,跟工艺人员了解未来行业的发展。一些设备只有英文说明书,潘玉华就拿着词典和手机查单词、记单词,请教单位里的工艺技术人员;遇到新工艺新方法,就多跟技术人员请教,请他们推送学习资料。设计人员要改进产品时,她随叫随到。随着这些“拦路虎”一个个被攻克,潘玉华也成为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团队长。
潘玉华在工作。
在精密焊接岗位,潘玉华一干就是近30年,从没做过别的工作。她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研制生产任务,形成余项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提质增效成果,为推动重点装备核心组件的国产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匠精神仅仅停留在技能上是不够的,还要有责任和担当。”潘玉华打了个比方:“我一天装配10个组件,如果培养出5个、10个技能人才,就能装配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她深知,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技能报国就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为更好地传承技艺,年,29所成立了潘玉华工作室。潘玉华又迎来新的挑战:“作为工作室带头人,综合素质要提高,要会总结、会表达、会写作,这样才能带动影响更多的人。”工作之余,潘玉华一心扑在传帮带上,总结工作经验、开发培训课件、撰写指导书,依托工作室主导组建“电气互联”工匠学院和四川省电子信息行业工作室联盟,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和培训交流,有力推动了行业高技能人才发展。
潘玉华(右二)在工作。
这些年来,潘玉华手把手培养出50余名高技能人才,培训上千人,所带团队成员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潘姐教大家从来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潘玉华的徒弟、29所无线电装接技师符云峰不胜感激:“如果不是她在前面冲锋陷阵带着我们走,很多人想都不敢想自己能达到高级技师的水平,并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
由于贡献突出,潘玉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奖(个人)”等多项荣誉,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代表。社会责任更重了,本职工作也没有落下,她把更多的时间奉献出来。看着她因为奔波忙碌而日渐消瘦,徒弟们都盼望着“潘姐长长体重”,潘玉华却停不下来,她说:“要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些荣誉。”
“学习、创新、担当、奉献”,这就是潘玉华总结的工匠精神,也是她刻苦研技、技能报国的真实写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动图视频来源:央视网、中国网四川频道)
编辑: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