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解读道德经4天下皆知美之为

係榆|文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公认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充实,音与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依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情,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妄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夸耀,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功劳才不会消失。

在公认的译文中的第一句,大家有没有发现,“斯”字的翻译很牵强,斯本意是“这”,“斯恶”应该翻译成“这恶”,放在句子中就解释不通了;而且从整段来说,前边两句讲了事物的辩证存立的关系,跟后边那句结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也没有逻辑关系,前后意思好像互不相关。

所以我觉得这样翻译是很勉强的,正确的翻译可不可以翻译成这样:天下都知道一个美的事物是美的,那么它就已经变成丑恶的事情了;天下都知道某件事情是善的,那么它已经不善了。

这样翻译,“斯”字就解释得通了,斯就代表了前面说的那个事物。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变成了:善恶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是相生的,难易是相成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情,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过多地干涉,社会事物就能自然发展。这样就前后呼应了,圣人或者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管理者,如果你讲得太多了,过分强调,那美的事物也能变成丑的,善的也能变成不善的,它们是能相互转换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无为而治的方式,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例如,如果你大肆宣扬某块玉值钱,大家都知道它价值连城了,也就会招致有人铤而走险去偷窃它,好事儿也就变成了坏事儿。如果大家都说某个女人漂亮,就会招致强人注意,必定会强取之,于是好事儿也就变成了坏事儿。

例如,见义勇为是美德,但你只要讲讲就可以了,不要过分强调它,到处给予好处,到处给予优惠,高考也加分,当见义勇为跟这么多的利益挂钩的时候,此时见义勇为也就从美德变成丑恶了,有的人为了博得见义勇为的好名声而不择手段,学生为了高考加分就不惜造假的见义勇为,结果就是混乱一片,无法收拾,一个美的事情也就变成丑的事情了。

再例如,大家都知道孝顺父母是善德,但如果你把孝顺父母跟当官升职挂起钩来,那就会出现下边的情况。比如,一家兄弟几个人,只有老二在外当官,平时公务缠身,没有时间床前尽孝,而其他的弟兄们在付出精力去照顾父母。那个当官的老二为了升官就会去抢占其他兄弟孝顺父母的功劳,在外边大肆宣扬自己多么孝顺,打压贬低其他的兄弟,以达到突出自己的效果。当外人来采访时,老母亲为了儿子前程,也会违心的赞扬老二最孝顺了,不敢说他半句坏话。于是老二的好名声也就树立起来,而真正孝顺的其他兄弟却默默无闻。假如老二还有竞争对手,那个人也在孝顺上大做文章,于是这两个人就会在社会上相互攻讦,相互对骂。结果就是搞得人心惶惶,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什么是假的孝顺了。

上边这几个例子很好地说明,当大家都说一个事物美时,它就变成了丑,当大家都说一个事物善时,它也就变成了不善,万事万物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它们,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要顺着它们的生长规律去做,那自然生机勃勃。

这样解释也就跟后边的第三章内容相呼应起来了,前后一致,行文也就流畅了。

¥30光可LED可充电夹子式小台灯护眼学习床头卧室大学生书桌宿舍寝室淘宝旗舰店¥¥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