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遗物一个黑皮夹子,一张珍藏34年的

年5月24日,周秉德下班之后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直接上了路电车到了中南海西花厅。

她是要去看望七妈邓颖超。

自从周总理病逝之后,西花厅顿时沉寂下来,连满树的海棠花都无法让人展颜一笑,工作之余,邓颖超总是会陷入悲痛和沉思中。

作为周总理夫妇关系最为密切的晚辈,周秉德深知七妈的痛苦,所以时不时就去西花厅看望邓颖超。

这一天,周秉德走进西花厅的时候,邓颖超正坐在屋里沉思,手中是一个陈旧的黑皮夹子。

看到周秉德进屋,邓颖超放下皮夹子,站起来伸出双手拉着周秉德挨着坐了下来,然后又拿起那个皮夹子,说:

“秉德,这是你伯伯的一件遗物。抗战时期,我们在国统区工作,你伯伯如果拿公文包上街目标太大,只好把党的重要文件放在这个小皮夹里。那时工作环境险恶,特务横行,所以这个小皮夹一直贴身放在你伯伯身上,十几年如一日。进城后,就一直放在你伯伯的保险箱里,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做个纪念吧。”

这不是邓颖超第一次给侄女周总理的遗物,实际上半个月之前,邓颖超就让工作人员整理出了十份周总理的遗物,分别给了包括周秉德在内的家族亲属,当时周秉德得到的是周总理生前所穿的几套中山装,和一件毛巾睡袍。

时隔半个月,周秉德没有想到七妈又给了她一件遗物,听了邓颖超的话后,周秉德知道黑皮夹子是一个很特殊的遗物。而邓颖超将这个黑皮夹子送给她,这让她受宠若惊。

不过周秉德并没有直接伸手去接,她看出邓颖超还有事情要做。果然,邓颖超打开黑皮夹子,从中抽出三封信。

三封信纸已经发黄了的信。

都是周总理写给邓颖超的,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这些信当年都没有发出去,后来见到邓颖超之后又没有再拿出来的必要,所以就一直珍藏在黑皮夹子中。

这三封信都是周总理在三四十年代写给邓颖超的,其中一封是周恩来在苏联写给邓颖超的。

年7月,周恩来从马背上坠落造成右臂骨折。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因此周恩来九月份到苏联去治疗右臂,手术后不久,周恩来就给邓颖超写了这封信。

还有两封信是转战陕北的途中,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也是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寄出,但还是被周总理保存了下来,并放在黑皮夹子中,随身携带。

邓颖超将这三封信的过去都讲给了周秉德,这是周总理写给邓颖超的信,虽然当初没有寄出,但属于邓颖超,所以她并没有将这三封信也留给周秉德,而是将信取了出来,然后把黑皮夹子递给了周秉德。

周秉德接过这个黑皮夹子,当着邓颖超的面打开,里面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但周秉德还是在里层发现了一张照片。

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周秉德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照片中的人就是她的爷爷周贻能,陌生是因为周秉德从未见过周贻能,她所有关于爷爷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父母和伯伯、七妈。

周秉德看到这张照片很是激动,脱口而出:“这不是我爷爷的照片吗。”

说完看向邓颖超,不过邓颖超并没有回应侄女,她似乎陷入某个回忆中,也可能只是太过疲乏,神情有些悲伤。

周秉德原本想问一问这张照片有没有什么说法,尤其是她看到照片的背面还写着“爹爹遗像”四个字。

这让周秉德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照片似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要不然,周总理为何如此宝贝这张照片?

周秉德知道伯父孝顺,她虽然没有见到伯父孝顺爷爷的画面,但却知道建国之后,伯父是怎么孝顺刘爷爷和八奶奶等人的。

但她还是想象不到,伯父和爷爷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父子情深,能让伯父在爷爷去世之后,将爷爷的照片珍藏在随身携带的、用来放重要文件的黑皮夹子中,又在建国之后珍藏于保险箱中?

又或者,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故事?

这些疑问,周秉德不愿意去打扰邓颖超,如果七妈愿意主动说,那她就会听,如果七妈没有主动去说,周秉德也不会问,问就是一场回忆,一场可能的不可承受之重。

但周秉德还是很想知道周总理和周贻能之间的故事,所以她后来多方打听,知道了这张照片背后的很多故事,也知道了周总理藏在心中的痛苦与悔恨。

周恩来是周贻能的长子、周起魁的长孙,他出生的时候,周家实际上已经没落了,就在周恩来出生的前一年,周起魁去世,他生前在淮安做过地方官,但不事生产,除了住的大房子外加城外的寄出坟地,也就没有什么产业了。

所以周起魁去世之后,周家就不可避免地没落了,虽然他生了四个儿子,但老三是个偏瘫的残疾人,老四常年生病,娶了媳妇没多久就去世了,老大(周贻赓)和老二(周贻能)都在外地谋生。

家族的担子在周恩来的生母和嗣母去世之后就压在了十岁的周恩来身上。他开始当家,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等等。

那么,周贻能这个父亲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周贻能曾考过秀才,后来捐了一个“国学生”和“主事衔”,周起魁去世之后,他就离家在外谋生。

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辞,能力也不强,所以在外谋生的时候,做过打杂的、当过门房、幕僚、家庭教师等等,每一份工作的工资都不高,工资最高的时候没有超过三十块。

如此的收入减去他自己的日常开支,已经是所剩无几,所以能给家里捎回去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当年周恩来的母亲万冬儿去世,周贻能甚至都拿不出钱办丧事,只能将万冬儿的棺木暂放在一个庙里,一直到年,他才终于攒够钱让妻子入土为安。

他既无法在家中承担起大家长的责任,也不能为家里寄回足够的钱财用于家庭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这个父亲确实并不那么合格。

十一二岁的周恩来就在家里靠着借债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那样的生活实在不好受,好在这种生并没有持续太久。

年,远在奉天的大伯父周贻赓让周恩来去东北生活和学习,在东北生活了三年之后,周恩来又跟着周贻赓到了天津生活。

在天津,周恩来考进了南开学校。

可以说,是周贻赓将周恩来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拉了出来,后来周贻赓又将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弄到身边学习。

而在这个过程中,周贻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透明人,他尚且自顾不暇,又如何照顾自己的儿子呢?

但周贻能纵然无法生存于官场之上,但他并非懦弱之人,尤其是周恩来参加革命之后,周贻能开始真正关心儿子,他在东北一带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