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烈性炸药炸敌人列车,令鬼子闻风丧胆,

白癜风如何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年9月,此时的河北已经入秋,可聒噪的蛐蛐依然烦躁地叫个不停,一人高的玉米地里,粗壮的玉米杆,已不复一月前的粗壮有力,原本郁郁葱葱的绿地,已经变得有些泛黄了。就在这天深夜里,距离河北保定这片青纱帐附近的平汉铁路上,伴随着一声汽笛,一列火车正在飞速疾驰!

火车的轰鸣声越来越近,这时突然从玉米地里,窜出一个黑影,他显得略微有些焦急,嘴里不停地嘟囔:“快到了!快到了!不知道这一次能不能成功?”说完,他拿起身前的背包,按下手中的按钮,随即就消失在了铁路旁的玉米地里。

黑影、列车、玉米地、背包、炸药,相信您已经猜出一二了,没错,这正是地雷爆炸的结果,而这辆爆炸的列车,正是给侵华日军前线运送武器的专用列车,这个人所携带的地雷也并不是传统的地雷,而是极具杀伤力的烈性炸药,这也是侵华日军第一次遭受到这么大程度的爆炸的埋伏!这个背包里到底装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个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经典老电影《地雷战》中,民兵用的地雷多种多样,他们利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雷巧摆地雷阵,配合八路军部队的游击战,打击侵华日军,电影里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火药配方、“不见侵华日军不挂弦”的经典台词,早已被几代人所熟知。

事实上,“一硝二磺三木炭”造出的是黑火药,杀伤力有限,致命率较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平常我们放炮仗的玩意。但是故事开头那一幕,那个黑影手里的地雷威力却很大,可以把火车车头炸飞、火车脱轨,这种炸药显然不是普通的黑火药,突如其来的爆炸搞的摸不着头脑:中国人怎么会有这么大威力的炸药呢?事实上这些高性能的烈性炸药,是由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和老师秘密研制而成的,而这其中就包括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的汪德熙,也就是我们故事开头的那个黑影。

乱世硝烟·空有报国之志

年,汪德熙考入清华大学,学习化学专业。此时北方的炮火逐步逼近平津地区,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沈阳,此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并陆续在中国东北、上海等地挑起了战争冲突。

年11月,侵华日军大肆鼓动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侵略,这引起了北平各阶层的愤慨,清华学子纷纷发出呐喊:“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游行示威,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形成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的危险,地处国防前线的北平学生,已在上着最后一课,有的学生掩面哭泣亡国的愤懑之情难以言宣!“一二·九运动”的第二天,清华大学救国会出版了一本杂志《怒吼吧》,其中《告全国民众书》写道:“北平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这些语言激情澎湃,表现了青年学生共同的心愿,北平学子志愿投身抗日,可一直找不到救国救民的渠道。

此时的汪德熙,虽已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化学专业,可是北平烽火连天战火不断,这让他忧心忡忡: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学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为自己保家卫国壮志难酬。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正在清华读书的汪德熙,被迫辍学!那时的汪德熙才二十五六岁,是一名热血青年,早就有了弃笔从戎的打算,对于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汪德熙早就恨得咬牙切齿,愿意以死相拼,只是一直苦无机会!

一心杀敌·随时准备支援抗战

年底,冀中根据地逐步形成,隶属于晋察冀边区,位于北平、天津、保定之间的三角地带,是战略要冲。但这里并不是敌后游击战的理想场所,冀中以平原为主,缺少高山密林的掩护,它又被平津、津浦、平汉三条铁路动脉围绕,利于侵华日军的大部队调动,斗争环境险象环生。迫于敌我武装力量的差距和地理环境因素,共产党决定使用游击战反抗日军侵华,而地雷战是其中重要一环。

冀中根据地决定自力更生,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找到了二分区的参谋长张珍,张珍曾经在辅仁大学化学系当老师,在吕正操的指派下,张珍秘密潜回北平,通过自己和地下党的各种关系招募人才。最后他辗转找到了清华大学的熊大缜和叶企孙,希望他们帮忙招募人才。

叶企孙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钱三强等人都受过他的培养,早在年他就在日记中写道:“要想洗刷民族的耻辱,要祖国强盛,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爱国和科学救国成了他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冀中技术研究社的人才需求,叶企孙想到了他曾经的学生汪德熙。汪德熙是学化学的,又有报国之志,去了根据地一定能派的上!针对叶企孙所说的情况,汪德熙特意查询资料,恶补炸药知识,准备随时动身前去支援!汪德熙虽然是学化学的,但毕竟不是军工专业,为了不负众望,他还专门到图书馆查了几天的资料。

巧用伪装·隐秘到达根据地

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对北平进行了严密封锁,东面有日本傀儡,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军万余人驻守,北面的热河集结着大量日本关东军,西北面的察哈尔有伪蒙军约4万人驻守,想进入冀中根据地,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身份,二是如何突破侵华日军的封锁线。

要从敌占区到达根据地,一路上是重重关卡,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还是叶企孙先生想的办法:他让汪德熙将化工手册伪装成圣经,叫他说了几句日语,大概意思是他是基督教徒,要去传教。就这样,汪德熙用这个方法,巧妙地通过了封锁线,来到了冀中根据地。他的冀中之行极为隐秘,甚至连家人都没有告诉,当时给家里的说法是自己去天津教书,然后叶企孙先生帮忙寄个家里生活费,谎称是自己工资,甚至提前写好了几封给家里的信,然后让人按时捎给家里。

对于冀中的八路军来说,汪德熙的到来可太是时候了,因为就在前几天,八路军收到了一份意外之财,什么意外之财呢?就是一些来自船上的箱子,箱子里面是一些白色的粉末,味道略有些刺鼻,是制造炸药用的氯酸钾。

年5月,冀中军区二分区在饶阳安平一带的一条大河中发现了三艘大船,船上满满当当装了几百个箱子,都是氯酸钾。这是阎锡山没来的及运走的炸药原料,虽然氯酸钾离成品炸药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面对这种从天而降的惊喜,八路军还是十分激动!

因为有了氯酸钾,就不愁造不出炸药了!他们还是像之前制造黑火药一样把氯酸钾放在了屋顶上,在太阳下翻晒,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氯酸钾的化学性质很是活泼,结果造成了连人带屋子都被炸飞的惨痛事故。如果不能稳定氯酸钾的化学性质,控制他的爆炸,再大的威力也毫无意义!而这也正是八路军寻找像汪德熙这样专业性人才的主要原因。学化学的汪德熙不仅专业对口,而且在他离开北平时还专门到图书馆里恶补了氯酸钾炸药的相关知识,他的到来,让八路军对船上的意外之财又重新充满了希望。

付出实践·就地取材学以致用

抗战初期,无论是军事武器的质量,还是数量,日军都占有绝对优势!面对敌我的巨大悬殊,地雷战术能够最大限度结合有利的山形地貌进行作战,相较于其他枪支弹药,地雷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

进入根据地,研究这种烈性武器的汪德熙是个清秀儒雅的年轻人,他个子不高,多才多艺,虽然专业是化学,却极具音乐才能,拉得一手好提琴。

刚到冀中根据地时,大家很难把这个文弱书生和研制炸药联系到一起,由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曾经发生过氯酸钾爆炸的事故,加上临行前曾恶补氯酸钾炸药的相关知识,汪德熙对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十分自信。

可是,当汪德熙真正来到冀中根据地的技术研究室时,不得不说,心里还是略有忐忑的。研究室位于河北省任丘县楼堤村的一个老乡家的院子里。当汪德熙看到这里的仪器设备后,惊讶之余只剩苦笑了。这哪里有一点化学实验室的影子啊?这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村的小作坊:酒缸、火炉、铁皮套锅,应该是用来恒温加热的,铁砧、铁锤,就这些非常简陋的工具,试管、蒸馏器这些最基础的化学设备这里一概都没有,更别说其他高级复杂的仪器了。

面对极其简陋的化学设备,汪德熙曾一度一筹莫展,氯酸钾的性质本来就不稳定,容易爆炸,而冀中根据地的技术研究室根本不具备正规试验的条件,研究人员的自身安全存在相当大的隐患。

汪德熙一边发着愁,一边喊着芦叶,呜呜咽咽地吹着《江河水》,通过音乐排解自己的焦虑,他之所以来到冀中根据地,本就是为了实现抗日杀敌、保家卫国的夙愿,眼下,根据地的环境虽然简陋,但自己绝不能就此放弃!

汪德熙坚信:学以致用,就地取材,一定能取得突破,再结合自己在图书馆查阅的相关资料,汪德熙终于想到一个稳定氯酸钾炸药的好方法。为了稳定氯酸钾,汪德熙在其中掺入了油料,还要与其他原料混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过程,危险性不言而喻,而检验炸药的稳定性,需要更为高端复杂的化学实验设备,但是在这里根本不具备条件,汪德熙就地取材,很快他就发现了铁砧和铁锤的用途:砸炮,取少量的成品,然后用铁锤猛砸砸响了说明稳定性还需要改进,砸不响,说明这炸药就稳定了。

寻求支援·多名年轻人争相加入

可此时侵华日军的封锁非常严密,运送物资谈何容易啊!自年底,侵华日军开始集中兵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实行“囚笼政策”。这是日寇在华北扫荡时,所采取的一种军事策略:即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把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割起来,形成囚笼,并不断向根据地延伸,企图分割、封锁,摧毁根据地并巩固所占领区域。

汪德熙两次离开冀中,找叶企孙求助,每次汪德熙都化妆成小学教师,再携带着当地外国教堂开的路条,以防万一。虽然日军的封锁日益严密,但叶企孙给汪德熙的支援却远远超出了预期,在叶企孙的安排下,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林风潜伏在天津的一个油漆厂,秘密配置TNT。叶企孙还安排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员阎裕昌运送车工物资,并帮忙制造引爆炸药的雷管。TNT制好后被做成条状,看上去就和肥皂一模一样,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这些TNT就混在肥皂箱中,不断地运送到冀中根据地。

之后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张方也参与到了其中。在研制炸药方面,汪德熙和张方,成了配合默契的搭档。为了提高炸药威力,汪德熙需要在装药密度上进行实验,张方是学物理的,他见汪德熙装炸药时总是压了又压,挤了又挤,唯恐药量太小而影响爆炸效果,对于汪德熙的做法,张方产生了质疑。他认为火药的剂量少一点,能提高爆炸威力,汪德熙不服气,坚持认为火药越多威力越大,于是汪德熙找来两个一样大的铁桶,里面放上不同量的火药,进行实验。

试验之前,这两个年轻人还打起赌来:谁赌输了,就要在村里光屁股跑圈,说着说着,汪德熙还拉起了阎裕昌当证人。伴随着轰隆隆地两声炮响,结果发现装药多的铁桶炸出的坑比装药少的铁桶炸的坑要小得多,而且里面还残留了不少余药。汪德熙兴奋地当场就把张方抱了起来,大声喊道:“你对了!你对了!”此时的两人忙着计算数据,就把打赌的事情忘到了一边,以致后来,阎裕昌还打趣道,这两人找他当了证人,说话还不兑现。

战友负伤·首次成功试爆炸药

制造炸药引爆炸药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张方就在一次拆除引爆装置的过程中,手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据张方女儿后来回忆道,父亲的那只手全都没有手指头,中间还有一个洞,洞里还老流脓水。

对于好友的负伤,汪德熙十分痛心,他守在床边对张方说:“事情是我安排的,炸也应该炸我,没想到却炸伤了你”,语气里满是愧疚与惋惜。操作仪器,量取药品,记录实验过程,这些都离不开双手的配合,现在,张方的右手被炸坏了,以后还怎么从事科研工作呢!

为了根据地的炸药研究,汪医院照顾张方,他所能做的就是不让好友的心血白费,尽快研究出性能更好的烈性炸药。这时根据地的军工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在汪德熙的带领之下,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独立完成了烈性炸药的生产、制作和检测。炸药制作出来后当然就要投入实战当中去检验,这批炸药实战的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年9月,也就是汪德熙到达根据地的三个月以后,冀中根据地准备让技术研究社自产的炸药第一次投入实战,在哪炸?炸谁?什么时候炸合适?这的确需要一番考量,当时日军利用铁路,不断向前线运送着军火、粮草和部队,冀中抗日根据地处在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成为离正面战场最近的一个根据地,其最主要的一个作战任务,就是伺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阻止其对资源的掠夺和交通运输。

要知道抗战时期,日本一年就从我国抢夺了铁砂万吨、生铁万吨、煤炭万吨,用以制造军事武器。因此,炸毁侵华日军控制的铁道线,有利于破坏其资源运输,能有效阻止日本的战略计划。

经过实地考察,冀中根据地决定:将爆炸点放在平汉铁路上。据情报,这天晚上有一辆侵华日军的军火列车驶过平汉铁路,技术研究社决定,不但要炸毁铁路,同时还要炸毁这辆火车!

这就回到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对侵华日军军列进行直接攻击,作为研制氯酸钾炸药的核心,汪德熙上了战场,打算自己亲自来执行这次任务。一方面是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那就是上战场杀鬼子,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好友张力报仇!另一方面,组织上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派了一大批前来观摩的人,汪德熙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只见他提前在铁路旁埋好了炸药,并且分批插上了雷管,然后拉好了电线,在几百米外的玉米地里埋伏好,只等日军的火车前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铁路依然没有什么动静,大家只好耐心等待,直到后半夜才等来一辆汽车和装甲巡道车驶过,这些车辆都是为侵华日军的军列查看轨道安全的。

以往,拆铁轨是八路军惯用的游击战方式,这样破坏了侵华日军的交通线扒走的铁轨,还给根据地兵工厂提供了造枪造炮的钢材。日军的装甲巡道车刚刚开过去,侵华日军的火车就开过来了。

汪德熙透过玉米叶子的缝隙,紧紧地盯着火车的车头,铁轨旁一颗小树是装置炸药的标志。火车刚刚开到小树旁,汪德熙手里攥了很久的按钮,终于被他狠狠地按了下去!

只听“砰”地一声巨响,列车车头被炸得脱离轨道,侧翻着向前冲出了一段,紧随其后的列车也因为巨大的惯性撞到了一起,一下子日军不知所措!。得知这个消息后,日本方面军开始慌乱起来,因为这代表着中国也有能力自己制作出烈性炸药了!

问题出现·巧用肥田粉反应

虽然氯酸钾炸药初见成效,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种炸药的基础原料氯酸钾,只有捡到的那些量,再也没有新的补充能源,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面对这种情况,汪德熙等人又想到了新的办法。到年10月,冀中根据地已发展到多人,控制着44个县,人口约万的地区。年秋,侵华日军回师华北,至年春,侵华日军已占据了冀中所有县城及一些重要城镇,但是这些地区与兵力相比过于广阔,日军不能守卫全部地区,只能主要守备政治及战略上的要点。

为了获取粮食,日军采用肥田粉策略。肥田粉可以通过与不同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加工升级,就可以转化为烈性炸药。这就给了汪德熙等人一个新思路,为了保证制作炸药的原材料充足,汪德熙、张方决定把目光锁在肥田粉上。他们经过一系列的研究采用肥田粉作为生产的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年底,冀中根据地炸药的生产已经打开了局面,已经能够大量生产手榴弹、复装子弹、投掷式手榴弹,建立能够修理各种机械的大型兵工厂。

继续深造·仍然心系冀中

汪德熙觉得自己任务完成,决定离开根据地继续去完成学业。他认为此时根据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自己留下作用也不是很大,而离开继续完成学业,对国家的作用才更大。

年底,汪德熙离开冀中根据地,前往西南联大,师从著名化学家张大煜,继续学习化学专业。汪德熙虽然离开了根据地,但心里仍然放不下冀中。汪德熙清楚,虽然肥田粉里能够提炼出硝酸铵这种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但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得到高纯度的硝酸铵?

于是汪德熙到了西南联大之后,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放在了硝酸铵制备工作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汪德熙做出来的硝酸铵纯度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只要再加百分之十的TNT就会变成高级炸药,这对于缺乏仪器和原料的八路军来说,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汪德熙把硝酸铵炸药的详细制作方法写了出来,寄到了陕西西安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希望转给冀中的八路军。可惜的是,这封信不知道什么原因,没能顺利寄到西安,硝酸铵炸药的配方也就没能传到冀中。

虽然如此,但是在汪德熙之前的努力下,冀中根据地研发炸药的种子已经埋下,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带领人民群众,再次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年,技术研究社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地用蒸发器试制出纯净无色的浓硫酸,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因为有了硫酸就有了化工,以此为原料,就可以制造出无烟药和烈性炸药!

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了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频繁扫荡。根据地一众技术人员被迫转移,继续研究利用硫酸制取无烟药。但是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一段时间口粮供给不上,每日三餐只能以黑豆充饥,没有蔬菜,天天吃萝卜干,结果很多人都得了夜盲症。

上夜班时,前面一位视力较好的同志,拉着后面一串得了夜盲症的患者,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去工作室,在油灯下工作。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化工厂实现了自主制造硫酸,为制造烈性炸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

年8月20日,一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交通破袭战打响了!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此次战役持续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粉碎了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破坏铁路多里,公路多里,破坏桥梁、车站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的胜利,让汪德熙很是振奋,八路军的炸药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汪德熙相信,自己可以放心地进行科研了。

抗战胜利·回国继续参与建设

年,汪德熙离开了西南联大,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百团大战虽然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可同时也换来了他们的疯狂报复!日军抽调兵力实行更为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与此同时,日军多次进行了扫荡规模一次比一次巨大,手段一次比一次野蛮毒辣,行迹可谓令人发指!其中汪德熙的同事和好友阎裕昌也被日军残忍的杀害!化名为门本忠的他一直在教普通老百姓如何更好地使用地雷,身子不好的他再被敌人抓获后受到了残忍地虐待。

暴虐的日军用铁丝穿过阎裕昌的锁骨,拖着他在大街上游行示威!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像阎裕昌这样壮烈牺牲的勇士还有很多!在无数人前仆后继地牺牲中,年,中国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抗战胜利!

远在美国求学的汪德熙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十分地激动!因为他学习深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一定急需建设人才,于是在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汪德熙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科学与教育事业得到充分重视,之后汪德熙接受了南开大学的邀请,担任化工系教授,利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在中国造就了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汪德熙的研究方向始终与新中国的发展方向一致,比如新中国成立不久,钢产量虽然连年提高,但还是跟不上工业高速发展的需求。汪德熙把研究方向转向了能代替钢铁的材料研究中,并成功把这种材料用在了汽车制造上面。年,汪德熙被调到我国的核工业部,参与研究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建设,以及核武器制造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核事业创业之初,苏联搬走了他们的专家,而此时国内又遭受着自然灾害。汪德熙再次临危受命,与邓稼先等人一起参与到了另外一种威力巨大的爆炸物——原子弹的研究中。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地区传出一声巨响,只见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从荒凉的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成功试爆原子弹的国家!

从地雷战的炸药研制,到一次次提升炸药性能的改进,再到新中国成立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啊!这背后隐藏的是一批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一代人的报国情怀!抗战时期,像汪德熙这样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毅然深入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满怀热情,继续开创国家的科研事业,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和贡献!

我是史海魅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