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去参加咪咕汇音乐盛典,正赶上张碧晨获“年度最佳人气女歌手”,她的《漂流》也入选了“年度10大金曲”。上台领奖时,张碧晨在一番感谢之后,特别提到:我的新歌12月16日就要发啦,大家记得来听呀!
当时我在就想,这是一首什么歌,还特别需要在颁奖礼上特别预告呢。而当我听到这首如约而至的《Interstellar》——嘿,这首歌确实应该值得隆重对待。
在大众过往的印象中,提起张碧晨,首先会想到《凉凉》、《年轮》,只要她一开口,就似乎有一把桃花扇铺展在你的面前。当然,张碧晨绝不限于“影视主题曲新一代塘主”的身份,她温存而醇厚的音色,以及柔中带刚的形象,使她拥有宜古宜今的东方现代古典之美。这两年的作品里,除了在大热的《漂流》中悄然切入PBRB的场域,她在另一首《染》里展现了从未有过的欧美式的律动,以及进入年,即张碧晨出道的第五年,她的步伐迈得更大了,和FarEastMovement合作的那首《Maps》如同手持地图、朝着丛林深处来一场定向越野大冒险。
于是,也有了今年年底的这首《Interstellar》。
所谓Interstellar,你对它的中文名字应该更为熟悉,即《星际穿越》。同样是在五年前,诺兰导演用这部影片开启了全新的太空视角,我们得以在大屏幕前看到令人窒息的宇宙,尤其是第一次如此精确地模拟黑洞的场景。我们惯见对月当歌的张碧晨,忽然把舞台搬上太空,歌曲最开始,先是一段如浩瀚深海般传来的宇宙之声;紧接着充满了戏剧感的模拟弦弓音色让我想起了《Havana》,它让整首歌笼罩在充满了“Dramatic”的氛围当中;张碧晨开始演唱了。我一直都知道她的音色有多独特,她的声音拥有绝大多数华语女歌手所不具备的厚度——但这种厚度并非是对欧美唱腔的模仿,而是中国化的君子厚德载物式的如水绵绵。在《Interstellar》里,当编曲人郑楠使用大量的Echo、Dub等手法做出如同海浪般拍打的层叠音效,并把仿照太空中会出现的各种飞行物与LO-FI低保真的手法,把张碧晨的声音与之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从未听过的、令人惊喜的张碧晨。
我们通常听到的张碧晨的声音,人如其名一样纯净,我们会特别突出她声音里的原色,但张碧晨显然有着更多的可能,她可以是极富动态的,足以诠释那些汹涌而来的大场面。如同在这首《Interstellar》里,她以既具有戏剧张力的演唱方式,刻意制造与一个拥挤而迂回的声响环境。你可以说,《Interstellar》里的张碧晨像是在一个太空船的透明驾驶舱里演唱,甚至你可以说她是在一个“罐头宇宙”里进行演唱,如同在《星际穿越》故事里,我们在无垠宇宙所获得的有限空间那样。
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这首歌来自于张碧晨自己的填词。这不是张碧晨第一次的创作,她此前的《胡桃夹子》早就一人包办词曲部分。张碧晨自己的创作其实相当具有意识流的倾向,如她之前在《胡桃夹子》里那个“黑暗幻想曲”的形而上写作手法。在《Interstellar》,张碧晨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你说你啊总不见阳光,取悦周遭爱笑着说谎”,“浅塘里溺水,错就错得纯粹,人只会被自己击溃”,本身张碧晨的表达就是非线性的,她碎片式的表达恍如《星际穿越》电影中进入了高维空间(五维空间)的库伯。也如张碧晨自己在微博上所说,“我想传递的宏观和微观,回望与展望,静止流动,悲观达观。找到自己的次元,找到归属,剩下的就只有向前”,所以,你不妨可以把这首歌从宇宙的具象实指中跳脱,而理解为这是我们内心的宇宙。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多维宇宙的话,物理学上的晦涩理论我们寻常人难以理解,但我们可以把每个人的内心比作一个宇宙;我们彼此碰撞,相互窥探,却始终无法真正理解对方;且不说人与人之间总少不了的遮遮掩掩,如同张碧晨所写的“欺骗是背叛的伙伴,懦弱只带你在黑洞乱转”。所以,作为在多维宇宙中的唯一出口,张碧晨在hook段大声地唱到,“路怎么走你自己来评判”,即我们在不同的次元里、不断进行星际跳跃,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依附的,最终我们能够决定且构建的,永远都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我不想用独立女性或其他泛滥的字眼去形容,我只想说,张碧晨用一个类似科幻小说中“太空歌剧”(SpaceOpera,又称“宇宙史诗”)的载体,把她对于人心的观察,大声地唱出来了。
在上周的颁奖礼上,张碧晨还特别指出,《Interstellar》是她新专辑的第八首歌——她对数字的敏感和精确,也有点让我吓一跳。每一首歌都是一次朝着未知外太空的进发,每一趟她都希望有新的收获,所以每一段路程,张碧晨的心里都掂量得清楚。所以,下一站又会是哪儿,坐等之。
音乐自媒体“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