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音乐”词中的“标题”(programme)并不是指音乐作品的“题目”(itle),而指的是“程序”、“规划”,也就是说在创作音乐作品之前事先设计好的、准备用音乐来表现的那个对象的结构和顺序。所谓“标题音乐,指的就是用音乐来描绘一幅画面,或者叙述一段故事,用《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中的定义:“标题音乐”就是“用音响描绘一则故事或形象的具体内容、形式受故事或形象制约的音乐,与纯音乐相区别”。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认为,音乐可以完成原来由其他艺术所担负的工作,所以他们给音乐增加了描绘性(来自绘画)、叙述性(来自文学)和戏剧性(即表现集中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来自戏剧)的任务,这就是“标题音乐产生的因。“标题音乐”兴起于19世纪初,贝多芬的《第6“田园”交响曲》可说是标题音乐的始作俑者。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可分为四类:
(1)标题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立。标题交响曲一般采用古典交响曲多乐章的基本结构模式,但乐章数量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酌情增减。不仅整首作品冠以标题,各乐章也可以有小标题。采用文字具体解释标题的做法,甚至每一乐章之前都冠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力图使音乐形象具体化,它体现出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理想,作曲家试图通过标题与文字来唤醒人们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代表作品为柏辽兹所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首演于),此外还有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的《家庭交响曲》等。
(2)交响诗,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创。这是种使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体裁,但在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加人使用新材料的“插部’段落,且数量不限。这种体裁往往根据已有的诗歌小说戏剧或绘画作品进行创作,但不拘泥于原作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顺序,而更注重于作品中所体现的“诗意”(即情感内容)。李斯特从年开始这种体裁的创作,共写有13首交响诗,代表作有《塔索》、《前奏曲》、《匈奴之战》、《马捷帕》等。其他作曲家创作的交响诗包括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的《唐璜》、《英雄生涯》、《蒂尔.欧伦什皮格尔的恶作剧》等。此外,还有类似交响诗的其他体裁如音诗、交响音画等。
(3)序曲。脱胎于戏剧前奏的“序曲”到了19世纪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供音乐会演奏的管弦乐曲,所以又可称为“音乐会序曲”,这种体裁带有一定的标题性,或描写自然风光,或取材于文学,或戏剧作品,大多使用奏鸣曲式,但往往不甚严格,它是交响诗的前身,但在交响诗产后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柴科夫斯基的《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4)标题组曲。巴罗克时期曾产生了以各种宫廷舞曲组成的“古组曲”,到了19世纪,组曲变成了一种带有鲜明标题性的各乐章之间不再仅以速度对比而主要使用调性对比的新的体裁。其各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根据所表现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联系,且乐章的数目也比较自由。有些组曲来自于歌剧、舞剧或戏剧配乐,有些则是专门创作。代表作品包括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和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格里格的《培尔.金特》(两套)等。
以下是西安宝丽昌影音实体店的照片
感悟音乐,品味生活尽在西安宝丽昌音响。
(本文重点参考汪申申先生的《西方音乐史》,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传播文化,传播音乐是我们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