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风瞬平台推出了《林东记忆》上篇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赤峰人,尤其是巴林左旗的朋友们看到了之后都非常感慨。这篇文章有幸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勾起了很多人对家乡以及对当时的人和事的回忆。所以应大家的要求,我们尽快推出了《林东记忆》下篇。
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档案与资料,在文章中加入了一些林东镇过去的老照片。在岁月的痕迹中,让我们一起重温当年的时光!
《林东记忆》的上篇从林东的最北头说起,回忆了旗委上下坡、林东一中、烈士陵园等太多太多独属于林东的街与角,今天,咱们接着说,那就从三道街开始吧!
三道街东面的戏园子是全城的中心。之前戏园子只演戏,一到晚上便锣鼓喧天,男女声浅吟低唱,咿咿呀呀。“文革”破四旧,戏装道具被红卫兵堆到广场一把火焚毁,剧团解散。演员们为了生计只好流落街头,不是卖水泡花就是卖焊瓷,叫卖声带着舞台腔,惹人发笑又心酸。后来,城南的电影院被大火烧毁,戏园子变成了电影院,王胖子、鲍黑子把门,门前复又热闹起来。我小时候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这个戏园子看的。
林东电影院
戏园子前面有个广场,是开群众大会的地方,相当于林东的天安门广场。广场有时也被当做集市,热闹非凡。特别到了夏夜,看电影的人刚陆续进场,各种卖西瓜香瓜的驴车马车便早已在广场四周停当。西瓜品种多样,有红沙瓤粉沙瓤,还有一种后来再也见不到的黄沙瓤;香瓜呢,有十道白、羊角蜜,还有一种后来难以见到的烧瓜。人们在广场的昏暗灯光下围着瓜车又是拍又是闻,有的买了当场让卖主在车边儿的炕桌上切开就吃,也有蛮汉楞小子一拳把西瓜香瓜砸开便啃。至到冬晚,没西瓜香瓜了,人们开始卖炒熟的葵花籽,一堆堆一袋袋,不用秤称而用杯量,五分钱一碗,大人小孩儿每人装满口袋,进得戏园子只听一片咔咔嗑瓜籽儿声。那时看电影只要不吵不闹,干啥没人干涉。有抽烟的,有嗑瓜子的,有咳嗽吐痰的,有搞对象说悄悄话偷偷拉手的……这小小戏园子承载着林东几代人的记忆,可惜后来竟给扒了。
林东剧场
广场的西南角是人民饭店,饭店挨着是家冷饮店,曾经卖过牛奶、雪糕和冰棍。冷饮店对门是后来的新华书店和回民副食品商店。书店是我从小常去光顾的地方,除过年卖年画,平时书店顾客不多,书也不多,只要有新书上市同学们都会奔走相告争相购买,我的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等连环画和《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等小说都是在那购买的。而隔壁的回民副食品商店,品种齐全,冬天可以在那买到冻梨和甘蔗。冻梨别看黑不溜秋,过年时买些回家,先用凉水拔出冰茬,然后用铁壶一煮,捞出来咬一口,嚇,酸甜可口,那叫一个好吃。甘蔗则用菜刀削皮,露出白玉般甘蔗杆,虽然冻得很硬,但却又甜又脆,比当地的“甜杆儿”好吃多了。
林东三利商场
接着右拐是四道街,四道街口对着的是商业局。“文革”时商品供应短缺,各种票证满天飞,连买火柴、打火石都要票。再往南便是五道街。五道街街口是著名的“三八商店”,大玻璃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售货员大都是女性,商店也由此得名。
巴林左旗商业局
当年有个精神病患者人称“赵壁大傻子”经常在这一带活动,他不但衣衫褴褛、满身污垢,而且经常怀揣砖头瓦块有暴力倾向,妇女儿童见了唯恐躲之不及。赵壁从不说话,也从不大呼小叫,充其量呲牙一笑还特别瘆人,然后怀揣砖头顺着墙根就走,惹着他时说不定啥时候就给你轮一砖头。
林东供销社
一次,我亲眼见他怀揣砖头冲进“三八商店”,顿时吓得里面惊叫声一片,最后是几位勇敢的男顾客挺身而出才合力将其逐出门外。正在大家惊魂未定大口喘息之际,忽听哗的一声巨响,商店硕大的窗玻璃被外面的砖头砸个粉碎。人们惊恐地跑出来一看,赵壁正顺着墙根匆匆逃去。大家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其实,赵壁去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商店而是饭店。可以说林东街里的每家饭店都对赵壁严防死守,一但现身便如临大敌,赶紧合力连喊带叫地把他轰走。如果发现得不及时,老赵同志闯进来真会趁人不备从客人盘子里抓吃的。他也不管是饺子还是馅饼,抓到手便狼吞虎咽。
牧民田间学习
赵壁在林东的知名度非常之高,不论长幼,你可以不知道历任的旗委书记,却不会不知道他。谁要比喻发傻犯痴就经常拿他说事儿——“你把我当赵壁大傻子啦?”“你个赵壁大傻子!”,更有甚者,“赵壁”“二赵”还成了一些熊孩子给皮肤熏黑、愣头愣脑的人所起的外号。
林东小学
说到傻子疯子,林东还有一个女疯子颇为有名,她三四十岁,中等个头,圆圆的脸,一身破烂衣裳,鼻涕邋遢。她倒不乱扔砖头抢人东西,却喜欢唱歌,一边走一边唱,最常挂在嘴边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你要惹了她,她会破口大骂,在后面追你。冷冬数九的时候,她也会穿上褴褛的破棉衣,只是没有帽子围巾,脸被冻得红红的,两手冻成了肉包子。有意思的是,女疯子和赵壁大傻子从不发生冲突,即使俩人偶尔遇见,也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从来井水不犯河水。
巴林左旗铅锌矿建设剪影
接下来咱还继续说五道街。“三八商店”的对面是第一粮店,这里也是居民出入最多的地方,民以食为天嘛。粮店对过是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馆有个美工叫朱景春,能画大幅毛主席像,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文革”开始的时候,“三八商店”的十字街头建了堵七八米高的水泥墙,朱景春就搭了架子在上面画毛主席像。这堵有巨幅画像的高墙在十字街头建成后,人们南来北往只能绕行。因为转弯互相看不见,车辆通过常常险象环生。后来不几年林彪出事,因为两侧有林彪语录就又全给扒掉了。
毛主席画像墙
说到文化馆,里面有个研究契丹历史的王清老先生比较有名。他瘦高个戴副近视眼镜,对自己收藏的“砖头瓦块”视如宝贝,讲起辽代历史和老古城的来由,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一次到他家串门,只见昏暗的平房里到处摆放着“砖头瓦块”和文字材料。老先生眼睛已高度近视,一边咳嗽一边给我们讲老古城的考古价值。当时我就感叹老人家有如此执着的钻研精神,却没有相应的钻研条件。如今辽文化考古研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当地不仅盖起了富丽堂皇的历史博物馆,还拨款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在老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后来不少人还出版了研究专著,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老先生九天有灵,相信一定会有无限感慨。
巴林左旗文化馆
相邻的图书馆却乏善可陈,只有几种过期报纸,装订在夹子上,谁去谁看,更像是单位阅览室。图书馆马路对过是东风旅社,房间不大,设备简陋,顾客入住能喝上开水就算不错。五道街往东有三小、农机站和粮库。文化馆往南是我爸单位下属的卫生院。
年辽上京遗址防洪工程施工现场
再往南右拐就是六道街了。往里便是刚才说过的电影院,楼上楼下有能坐一千多人的翻板座椅,据说是盟委在林东时建的。影院过道绿树成荫,影院规模和环境一点不输给大城市,可惜重建后却没了过去的风采。西面原来是南广场,我记得小时候还在那里看过外地来的动物巡展,后来医院。再西边是土产公司,顺主街再往南就是汽车客运站了。
林东师范教师给学生上课
那时的林东汽车站是林东走向外面世界的出发点。以前车站候车室还在临街北头,里面是一排排长条木椅,中间有个大保温桶,上面用绳拴了几个小搪瓷缸。靠小卖部边上有个书报架,除报纸外,夹子里还有小人书,那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一到班车检票的时候,就有车站服务员拿铁皮喇叭在候车室里大声叫喊,旅客便扶老携幼背包摞伞地去检票口排队。
林东汽车站
汽车站南侧是淀粉厂,成袋成车的淀粉生产出来就运往外地,据说是药厂生产药片的必备原料。剩下的淀粉渣也是宝贝,不但可以喂猪,还可以和白面玉米面掺在一起做饼子,虽然口感泥硬不好消化,但也不失为当时人们解决食品短缺的一大举措。淀粉饼子吃多了不仅会腻,而且会“烧心”难受,相信那个时期生活在林东的人都有过类似记忆。
林东淀粉厂
淀粉厂隔壁是印刷厂,从印刷厂再往南就是南新街了,曾经是热闹的集市,鸡鸭猪狗土豆萝卜糠秕炕席什么都有卖,往西拐就是物资局和肉联加工厂。再往南就是老古城了。这老古城可是辽代上京遗址,新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我们儿时游玩的好去处。年轻人谈对象,老古城是首选,因为那里偏僻远离人群。当时人们一说谁跟谁搞对象了,就开玩笑说是“去老古城了”云云。老古城的中间有条沙里河,夏天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冬天结成一条冰河,常有孩子们去那里滑冰车打陀螺。残存的古城墙则犹如一条蜿蜒的土龙,年复一年地静卧在那里,供孩子们在上面尽情地追逐嬉戏。
林东印刷厂
从二道街一直往东也是我熟悉的地方,因为我们家从外地搬来一开始就住在粮油厂家属院。粮油厂门前这条街冬天尘土飞扬,春天一来又地下翻浆,到处是陷阱,车马根本无法通行。粮油厂家属院区域,用现在的话说是城乡结合部,附近住有很多胜利大队的社员。他们早出工晚收工,牛车马车不断,鸡鸣狗叫声相闻,是最接地气最有生活气息的去处。
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
再往东便是东郊田野了。走不远先见一座青石小桥,桥下是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时宽时窄,时浅时深,底部一会儿是淤泥,一会儿是细小的河卵石。溪水不分昼夜地哗哗流淌,河间青蛙跳跃,泥鳅和小白鰾鱼游来游去。河两边是绿油油的青草和稻田,蜻蜓在头上欲停欲飞,蓝天白云之下一派田园风光。
小时候我们兄妹常随妈妈来到这里,妈妈和阿姨们挽着裤管光着双脚在小溪里一边说笑一边漂洗衣服,我们这些孩子便在小溪里趟水摸鱼、快乐玩耍。那景色如果能凝固下来,便是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可惜,前些年返回去看,东门外一马平川,小桥小溪全都不见了踪影!
林东小学
顺青石小桥再往东就是农场了。农场是国营单位,田地方方整整,四周有防风林围绕。农场再往东就是一条大河,学名乌尔吉木伦河。河的下游建有一座蜘蛛山大桥,算是林东东南郊外最大的公路桥了,往东直达天山。盛夏大河河水齐腰深的时候,那里便是野小子们“狗刨”的好去处。
蜘蛛山大桥
大河的河滩上也是捡牛粪的好去处。牛粪晒干了是上好的做饭柴禾,一点没有异味。农村妇女经常一边手抓牛粪往灶里填,一边用手做玉米饼子往热锅上贴,中间根本不洗手,顶多拍一下抖一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大河的对岸常有瓜地,熊孩子们便经常以拾柴捡粪为幌子,鬼鬼祟祟地摸过去偷摘生产队的西瓜香瓜,并以此为乐事。一旦被窝棚里手持“洋炮”的看瓜人逮住,顶多也就是责骂一顿而已,并不会有多大妨碍。此外,大河之水也灌溉了不少稻田。
林东小学
乌尔吉木伦河虽不断被人赞颂,其实洪水泛滥的时候,它也淹死过不少牛羊猪狗甚至淹死过我熟悉的小伙伴儿。几十年后重返林东前去凭吊,当年滔滔的河水已经变成了一滩懒懒的细流,让人多少有些失落和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亦不论洪流滚滚抑或是溪水潺潺。
大新庄桥
介绍完了,我脑海里的小林东就这么大,我是闭着眼睛描述完的。其实林东比我描述的大得多,比如还有皮毛厂、砖瓦厂、水泥厂、针织厂、农机公司、种子站和党校等等,还有炮楼山和蛤蟆石山,还有西塔南塔和召庙,都没写进去,肯定挂一漏万了。
林东砖瓦厂
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我说的这个林东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林东建了新城,高楼鳞次栉比,街道上更是车水马龙,古城边上就是新建的火车站,一切都再不是旧时模样,要去哪都得向人问路。唉,没想到才几十年的光景,再回林东便被“笑问客从何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