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76280.html
从前,有个老头快去世的时候,叫三个儿子来询问如何操办后事。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回答都不能让老头满意。这时候三儿子说:“您死后,我不但不会在丧事上花一分钱,还要赚一笔。守灵、棺材都不要,而且连尸首都不能让白白烂了,就等老头咽气,就撒盐腌上。”
房屋的梁上吊着一坨干菜,老头趴着疯狂吃饭,老太太刚吃一口,就望着干菜发起呆。这时,老头看见了,他气得摔了一下碗,怒斥她:“你看那么久,不怕咸死你啊,一点都不知道省吃俭用。”然后自己看着咸菜,飞速拔起了大白米饭。
老两口是街上卖对联的,一辈子吝啬得要命。有一天,摊位前一个胖女人看到老头埋头写字。就动起了歪心思,想偷老头的钱。胖女人把手慢慢向着框子里伸,刚伸进去,碰到钱的时候,她像杀猪一样叫了起来,她的手被夹子夹住了。原来老头家的钱框子是个老鼠夹,这钱可以塞进去,不能拿出来。
老头就这样一辈子扣扣索索,转眼就到了起不来的那天。大夫摇摇头,意思是准备后事吧。家里儿孙亲友都聚在了一起,就等着看老人最后一眼,送他走了。等到了天黑,老人还是那样,屋里的人着急,想要让他抓紧。这时候老人用手指了指东屋,好像有事情要交代。
大伙儿交头接耳,猜测这老头是什么意思。大儿子最聪明,说:“东屋肯定存着老人一辈子的钱财”老人摇摇头。二儿子立马说这是金元宝,还不是。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房契、地契、首饰之类的。老头气得连连摆手,最后还是自己说了出来:“东屋没有人,点着灯干什么?不知道能源缺乏吗?”还是闺女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赶紧去吹了灯。
这时候,老头回光返照,问起儿子们,将来怎么办自己的后事。
大儿子说:“您高七十八,的风光大葬,停棺材七七四十九天,僧道尼一起念经,棺材要用杉木的,抬棺也要最好的,要从北京找四九个大师傅。”老头越听越气,立马打断了他。
二儿子一看,爸爸不高兴了,立马说:“最少像大哥那样,至少减一半。”老头还是气得大骂败家子。
三儿子最像老头,他表示,不能在丧事上花一分钱。老头欣慰的直夸好儿子,老三继续说:“什么守灵,棺材全不要,而且尸首不能让白白烂了。就等老头咽气,撒上盐腌上老头,然后化整为零,切了卖咸肉。”
老头立马变脸,让人围到身边,还有话要说:“你们千万要记住,记住,到南城去卖,千万别到东城去卖,东城,不能现钱,尽欠账,知道吗!”
老头交代完这些事情,总算心里踏实了,闭上眼,一命呜呼。
故事改编自《花飞满城春》。故事中老头和老伴吝啬了一辈子,吃饭只吃白米饭,连干菜都只是吊起来,望梅止渴。收钱只能进,在框子里放老鼠夹,绝对不能出。包括在夜起的时候,老人都看着东屋的灯光不愿意闭眼,甚至活生生逼了一个回光返照。
当老人问怎么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大儿子说得太铺张浪费,老人自然不喜欢。二儿子减半,还是要花钱,肯定也不行。只有三儿子心里门清,竟然为了迎合老头,能说出来要从丧事上赚钱,并且腌制老人尸体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有这样吝啬的父母,也难怪有这样的儿子。
不过,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说养儿为防老,老人还没离开,三个儿子能说出来这种话,可见完全都没有一点孝心。而这一切,也都是一辈子吝啬的老头教育的后果。
这只是一个故事,看起来荒唐可笑,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类似的例子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合理的范围里,尽力活得轻松一些,钱财虽好,但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该花钱就要花钱,一切都看开才好。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