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经典神作维纳布洛格,别再说没时间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aowuzhiliao/43686.html

今日推荐:《维纳布洛格》作者:王立君;孙维义。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二章布洛洛

祖孙二人常去看望老师。在学校的那座院子里,东面一大间是教室,隔着一条很狭窄的走廊,西边那间就是老师的家。女教师的丈夫是位医生,就是那位给小诺尔曼的母亲接生看病的陌生人。那里方圆百里只有这一位医生。他要整天到农家给病人看病,白天很少在家。小诺尔曼上了几年学,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这个人。傍晚祖孙二人去拜望老师,才认识了医生。医生很喜欢小诺尔曼,拉着他说话。祖父则向老师询问他的孙子孙女学习怎么样,在学校是不是守规矩。小诺尔曼看着医生的药箱,天真地说:“您给人看病,将来我要给麦田看病,不让它们生病生灾,让麦田都长得那么好,多收粮食,让爷爷高兴,让农家的孩子都能吃得好吃得饱。”

当祖孙二人在一起的时候,祖父就会对他无话不谈。祖父那种什么都要怀疑、什么都要寻根问底、什么都要弄个水落石出的特点,给小诺尔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诺尔曼认为祖父简直是个天生的叛逆者。这位老人认为:观念、习惯、风俗,不能因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并为其接受就是正确的。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而不能随波逐流。对于人们的风俗、传统、习惯,对于有偏见的宗教,祖父都经常加以严厉地批判和抨击。特别是对于宗教,这位老人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个年代,在西方国家,宗教是高于一切的,但是祖父却不怎么相信真有什么上帝。他总告诉小诺尔曼,人生活在世界上,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要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和辛勤劳动,以求得愉快的生活;把希望交给上帝,还不如把希望交给大地,大地是我们的命根子;上帝依靠不得,别人也依靠不得。

在小诺尔曼的记忆中,每次晚餐之前的祈祷,都是由母亲来做。祖父总是默默地坐在桌旁,心不在焉地看看这里,望望那里。农场的人每周都要去教堂做一次礼拜,老纳尔斯也不得不和大家一起去,但是怎么也看不出他的虔诚表情,只是应付而已。小诺尔曼对爷爷是相当崇拜的,他认为爷爷的话都是正确的。事实上,老纳尔斯对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他种庄稼也敢于采用新的有创意的方法,因此每年庄稼都比邻家农场的长得好,收成也多一些。小诺尔曼受到爷爷的影响和教导,变得越来越不拘一格,也常常冒出些新点子,提出一些令大人吃惊的怪问题。

有一次,祖父对他说:“诺姆,不要总从表面现象去判断事物。”“对待任何一个事物,都要先仔细观察,然后认真思考一下,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是匆匆下结论,你十之八九会后悔的。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你就可以得到正确可靠的结论。这对人对事都一样,要特别提防那些虚伪的教徒,他们从来就没有像上帝创造众生和塑造万物那样,按主的真正旨意实实在在地办过一件事。再说主和上帝也是人们造出来的。谁知道他们在哪里,他们是否真的创造了世界。那些教徒只是在说教,在制造流言飞语,在进行诽谤。你可要留心他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小诺尔曼还不能完全听明白祖父的话,但他理解到,要像祖父那样遇事要靠自己动脑想办法,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观点,自己认定的事,就要坚持实行下去。像爷爷种小麦一样,别人都是大宽垄,而他敢于把垄打得小一些,种子撒得密一些,结果收成就多一些。有时祖父还在一片麦田当中,每隔十几垄就种上几垄玉米或大豆。这些与其他人家的不同,小诺尔曼看在眼里,想到祖父的话,真的佩服祖父是一个言行一致的老人。祖父长期的熏染和教诲,使小诺尔曼受益匪浅,逐渐性格上越来越像他的爷爷了。他的祖母就欣喜地半怨半嗔地对他母亲说:“小诺姆这孩子听话倒是很听话,就是像他爷爷一样有个倔脾气,主意特别正。”

老纳尔斯是一位头脑非常敏捷、知识面很广的老人。他年幼时,家里农活太多,比较困难,只读了三个冬天的书。但是几十年来的生活劳动经验,使这位老人深信:学习能使人变得坚强有力。他十分关心小诺尔曼的学习,一天的农活再累,他也是每天必问孙子学了什么,老师留的作业写完了没有,算术题会不会做,算错了没有,单词记住了多少,能不能写下来。有时还把麦收的数量编成题目,让小诺尔曼算一算账。他常常利用一切机会向小诺尔曼灌输他的观点,当祖孙二人去斯奥德办事时,他们有时坐在树荫下的车中休息,老人就时常指着街上的某某人对小诺尔曼说:“诺姆,好孩子,你瞧见那边一个年轻人了吗?你看他举止多么优雅,办事多么自信多么果断。好孩子,你仔细观察他,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受教育,就会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遇事有主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好孩子,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像这位年轻人一样,还要立志超过他,爷爷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每当这时,小诺尔曼都是默默地点头。他心想:爷爷说得对,我要做个好孩子,更要做个好学生,不能让爷爷失望,爷爷干那些农活是多么累呀!为我们吃好穿好真是费尽了心力,我要有点志气,将来干点大事,让爷爷高兴。

第五节闻到了泥土的芳香

转眼就到了夏天。这一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多,三天两头就要下一场大雨。南面的小河涨水了,急湍流动的河水淹没了两岸的灌木丛,岸边的水稗草也像和河水上涨比赛一样,长得格外茂盛。

雨水使庄稼长得越来越好,起初人们还满怀喜悦,以为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但是,渐渐地人们开始担忧了。连日大雨使低洼地块里的庄稼多日泡在水里,要涝了。老纳尔斯和亨利每天都要冒着雨到田地里去察看水势。小麦种在较高一点的地块上,地里没有水,玉米和大豆则种在低洼的地块上,那里积满了雨水,已经有五六天了,排不出去。祖父和父亲忧心忡忡的样子,小诺尔曼看在眼里,也跟着着急。

这一天,小雨不停地下着,祖父和父亲商量了一下,就到仓库里拿来两条空麻袋。祖父把麻袋沿着两个底角向一面翻转折叠过来,就成了有一个角的能顶在头上和披在背上的防雨用具,然后父子俩拿起铁锹,他们要冒雨到田里去设法放出淤水。这时,7岁的小诺尔曼也到仓库里取出一条麻袋,学着祖父的样子,弄好了披在身上,他要跟祖父一起到田里去。妈妈急忙奔过来,拉住他的手:“小孩子不能去,淋着雨要感冒。”说着就要拽下那条麻袋。小诺尔曼两手用力抓住麻袋两角,不让妈妈拽去,嚷着非要和祖父出去。祖父回过头来,看看孙子着急的样子,和那求助的眼光,祖父就说:“今天雨还不算大,不要紧的,还是让他去吧。小孩子经经风雨也好,越摔打越结实。”说着拉起小诺尔曼的手走出大门。不一会儿,三个人就消失在蒙蒙细雨之中。

三个人来到低洼的玉米地里,祖父和父亲用铁锹在田头挖起了深沟。泥土已经很软了,挖起来还不太费力气,不一会就挖了好长一段。他们选择田地边上最低的方向,在那里挖出深沟,沟的一头朝向更低的小河的方向。这样田里垄沟里的水就淌到沟里,再顺着沟流向小河的方向。这个办法是老纳尔斯想出来的,他几天冒雨观察地形,终于想出了这个办法。还真管用,不到半天的时间,玉米地里的水就排得差不多了。但是,土地不能那样平坦,还有些更洼的地方的水流不出来。这时,小诺尔曼就脱掉胶鞋光着两只脚丫,去到玉米地的低洼处用双脚顺着垄沟趟着积水,一点一点地把水推到田边的沟里。遇到横垄,水顺着垄沟排不出来,他就用脚在两棵玉米苗之间,沿着高低方向,横着把垄踩出一条沟来,一垄一垄地踩,水就顺着这条小沟缓缓流向深沟里。祖父看玉米地里的水也排得差不多了,松了一口气,招呼小诺尔曼快到河边去洗一洗,该回家吃晚饭了。

三个人进得屋来,奶奶和妈妈马上端来了姜汤,让祖孙三人都喝一些,暖暖身子。爷爷边喝边说:“小诺姆今天真成了我们的好帮手。”小诺尔曼从来没有喝过这带有辛辣味的姜汤,他有点嫌辣,不爱喝,就要把碗放下。爷爷又对他说:“这姜是驱赶寒气的好东西,它到肚子里就会往外发热,淋了半天雨,你无论如何要忍着喝下去。”小诺尔曼知道,祖父的话就是真理,双手捧着大碗,三五口喝下去,额头上就冒了汗珠。

第二天果真是个好天气,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小诺尔曼和祖父、父亲一起到土豆地里去锄草。一朵朵白云在蓝天飘过,就好像雪白的羊群在缓缓散步。微风拂面,带来了清晨泥土的清香。一群群鸟儿从远方飞来,它们正等待时机,好从新翻开的土壤中觅食虫子。他们来到田地里,还听见羊羔要吃奶的叫声,听见马骡嘶叫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宁静的清晨,在山林里引起回音,显得悠长,经久不息。他们开始锄着垄上的杂草,土豆地本来就种在地势比较高的地块上,因为土豆是不耐涝的,雨水多了,根茎就会烂掉。虽然昨天下了大半天雨,但地里还不太黏,能够轻快地把草锄下来。锄头松动了土地,伴着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更是弥漫着泥土的浓郁芳香。小诺尔曼拔了一会儿土豆秧苗中间的大草,不知不觉地捧起一把土,紧紧地贴在脸上,他深深地吸了一口这令人陶醉的香味。祖父正站在一旁倚着锄把,目不转睛地望着他,蓝蓝的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目光。他是那样专注地凝视着孙儿的面容。

祖父也蹲下身来,面对小诺尔曼,亲切地说:“诺姆,好孩子,你闻到泥土的香味儿了吧?多闻闻吧,好好地闻闻吧!要知道你现在闻着的是生命啊!你必须记住,人要是没有土地,那是活不成的!在地里能长牧草,牛吃了这些草,就为我们提供牛肉、牛奶、黄油和奶酪;土地使百花盛开,蜜蜂才能为我们提供蜂蜜;广阔的大地,使小麦和燕麦茁壮成长,为我们提供了粮食和面包。孩子,你看那些狡诈的人,他们总是虔诚地望着上天,祈求上帝保佑,希望给他们降下安乐。应该告诉他们,眼睛不妨还是往下看为好,看看脚下的大地吧!这哺育万物的大地才是我们真正的母亲啊!上帝不在别处,就在这大地上。”

看到孙子深情地闻着泥土的情景,不禁触动了老人的思绪,他想起了自己怎样地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童年。他为自己走过了艰难的道路而骄傲,也为自己的孙子现在这样无忧无虑而欣慰。纳尔斯·布洛格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60年,斯奥德附近大地的芳香他是多么熟悉呀!特别是在夏季,当干旱的大地被一阵暴雨冲洗之后,空气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味和现在一样,实在是太令人神往了。当他的父母刚刚迁到这里的时候,就是这块土地使他们产生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这块土地养育了布洛格家的四代子孙。因此,他深深地依恋着这块土地。看到孙子对这片土地的依恋感情,心里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当然他也绝不会忘记他那创下这份家业的老前辈,像其他的老人一样,他也经常把昔日的一切告诉孙子。在几十年前,他的父母是怎样漂洋过海寻找肥沃的土地,开辟新的生活。在当时,向遥远的异乡迁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而他的父母就是这勇敢的移民的先驱者。他每当向孙子讲起这一段历史时,脸上总是充满自豪的神色。

纳尔斯·布洛格的故乡,是在挪威中部。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期,他的父母才离开那里。当时,一方面是因为担心欧洲日益加剧的动乱,另一方面,是由于仅仅靠他们在家乡的那几亩贫瘠的土地已经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他们终于忍痛离开自己的家乡,准备去闯一条生路。虽然他们还不清楚走这条路到底是不是生路,但他们还是要闯一闯。他们带领着两个孩子,就是纳尔斯的两个哥哥,和其他一些挪威人结伴,一起横渡大西洋。接着,他们从圣劳伦斯河逆水北上,到达蒙特利尔,然后再取道五大湖,最后到达密执安湖湖滨,也就是现在的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附近的地带。路上的千辛万苦,那难熬的岁月,老纳尔斯听父亲讲过,如今又讲给孙子听,祖孙二人同时受到感动。

布洛格一家同其他几家结伴而行,他们赶着牛车,跨过广阔的原野,在麦迪逊附近定居下来。在这块新开辟的土地上,这几户人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一户人家与布洛格一家的关系更为密切,那就是后来与小诺尔曼的祖父结婚的祖母的一家,他们是从挪威南部迁来的。

在麦迪逊定居后的第一年,纳尔斯·布洛格呱呱落地了。这一年,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在纳尔斯还不到一周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又打好行囊,带着三个孩子,坐在带篷的牛车里,又向西方出发了。他们在南达科塔找到了一片草原,但是这里也不是他们理想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年,而且终年处于当地土著人侵袭的危险之中。纳尔斯的父亲不带枪就不敢外出一步,他根本不能离开他的小屋而到别的地方去。这里根本不是生存的地方,全家人非常苦恼,生活也非常艰难。过了一年,他收到了一封信,这信是曾经同他一起在麦迪逊居住的两户挪威移民写来的。信里说:他们已经找到一片可以开垦的土地,那片土地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并且既有水源,又有树木,是个谋生的好地方。只要肯卖力气,在那里会很好地生存下去的,希望布洛格一家前去同他们一起开垦。

当布洛格一家到达那里的时候,那两户人家早已盖起了房屋,开垦出了一些土地。他们按照挪威家乡的习惯,给这个小小的定居点取名叫斯奥德。后来,其他人家又陆续来到这里,其中就有后来是纳尔斯的新娘的艾玛一家。

纳尔斯的父亲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建造起了一座木房子。从此,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了。这座木房子建造得很坚固,即使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还同它初建时一样,只是旧了一些。后来,他的大哥继承了这所房子。纳尔斯就在附近自己盖了一座木房子,比先前的房子更大、更结实。因为山林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材。纳尔斯是个既能干又要强的人,因此木房要建得更像样一些。这就是他们一家现在住的房子。

纳尔斯一年一年地逐渐开垦土地,扩大自己的农场,到现在已经拥有48公顷的土地了。诺尔曼的父亲亨利,就是在这座房子里诞生的。亨利在纳尔斯和艾玛的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亨利和他父亲纳尔斯一样,都在村外那所农村小学上过学,但是他父亲纳尔斯只上了三年小学,到能够看点书,写封信,算个小账的程度就不能再上学了,因为家里太需要劳动力,这也是当时一般贫苦农民的文化标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上学是一种奢侈的事,至于上中学,那更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得到的,而一般人根本就没有这种资格。

纳尔斯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因为家境不许可而被迫中途辍学,让他十分惋惜。这反而使他的求知欲望更为强烈,他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他拼命干活,要为亨利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他让亨利坚持读完了农村学校的8年课程,而且还想方设法送亨利到48公里外的一所小型商业学校,读了两个冬季的课程。但是,在第二学期末的时候,亨利认识了克拉拉,两个人由相爱而结了婚。从此,亨利两口子就寄住在父亲家中,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

老纳尔斯家的这段勤劳、艰辛、创业的家史,是他断断续续地讲给小诺尔曼听的。他的用意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创业的艰难,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小诺尔曼从这段家史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祖父先前说的话:这哺育万物的大地才是我们真正的母亲。小诺尔曼直觉地感到,这散发着芳香的土地,就是全家人的生命,就是祖父的命根子。他又想到了小麦长势一年不如一年的事,于是,暗下决心将来自己一定要弄清它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让小麦一年比一年高产。让爷爷高兴,让全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小诺尔曼把自己的想法,断断续续地告诉了祖父,老纳尔斯听后非常欣慰,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小孩子开始懂得了更多的东西,也开始养成了思考问题的习惯。但是,怎样解决小麦长势逐渐不好的问题,老纳尔斯凭着自己的经验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他已经做过多次尝试,效果都不大。他知道,这里面有学问,这个学问,对于他这个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弄明白的。他真的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了。他想,亨利念完了小学,专科又中途而废,很不称心。现在,要让孙子比他父亲更强,非要培养他上大学不可。老纳尔斯有了这种想法和愿望,对小诺尔曼的学习就更加关心了。

老纳尔斯一家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成倒是还可以,但粮食的价格太低,换不了几个钱。家里虽然吃穿可以满足,但是钱却是非常紧张的。尽管这样,只要是小诺尔曼上学念书的花销,祖父都是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小诺尔曼用的书包、文具盒、铅笔、小刀、本子,在同龄的孩子们中间都是最好的,也是供应最充足的。

晚上,祖父除了询问小诺尔曼的学习情况外,有时还把家中收支账本拿出来,放在孙子的面前:

“喂,诺姆,你的老师夸你算术学得不错,你看看在这本账簿里,我有没有算错的地方?”那时,小诺尔曼才8岁,祖父这样做,不过是促使他开动脑筋罢了。祖父虽然只念过三年小学,但字却写得又清楚又漂亮,记的账目也非常仔细。小诺尔曼仔细地看着,算着,他却有了进一层的想法。他了解到了家里全部收支的情况,那种节俭生活和精打细算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他明白了祖父为他创造学习条件不惜花钱的苦心。他边看边想,原来全家一年的收入才只有美元,也就是说,他们这个7口之家每周的收入才只有2元2角,这就是全家4个劳动力全年辛苦劳动换来的。消费的支出只用在生活必需品上,比如:

盐2美分

胡椒2美分

醋4美分

钱、针5美分

玉米红法兰绒1美元

罐装油20美分

有些开支没有记在账上,比如:靴子。一双靴子都要穿几年,坏了就缝一缝,后跟磨薄了就换后跟,靴面上经常打上兽油,除非无法再缝补了,才换新靴子。衣服、衬衫、裤子全是大孩子穿小了再给小孩子穿,衣服破了,祖母和母亲就在晚上补好。被褥都不知用了多少年,由于常盖和洗,也上了补丁,变了颜色,但是祖母和母亲还是把它们洗干净,再补好。至于窗帘,那简直更被看做是奢侈品了,平时根本舍不得挂。那时,他们过的就是这样俭朴的生活。

小诺尔曼自从看了祖父的账簿,就更明白了大人们为了这个家生活得不至于挨饿费了多少辛苦,费了多少心思。他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更体会到大人们的辛苦。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诺尔曼清楚地知道,这一切花费,都是从土地里来的,土地不仅只有芳香,它还是一家人生活的源泉。由此,他更加自觉地帮助祖父和父亲干力所能及的农活,不浪费粮食,不向妈妈要新衣服穿。他使用的铅笔,总是小心翼翼地放在文具盒里,直到用到手拿不住了的时候才更换新的。他的小本子正面写满了,再翻过来在背面写,在大字中间又写小字。他的学习也加倍用功,语文和算术都是学得非常好的,总是在学校里考第一名。

第六节明白了知识的重要

当秋收结束以后,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学校又开学了。老师对开学的时间总是掌握得那样准确,受到了各农家的欢迎,大家都准时地打发孩子去上学。小诺尔曼便领着妹妹巴尔玛,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他让妹妹坐在自己的身边,帮助妹妹整理书包,削好铅笔,手把手地教妹妹把每一个字母都写得端端正正。

现在,小诺尔曼已经算是较高年级的学生了,老师给他们上课的时候逐渐多了起来,要学习语文、算术,还有自然、地理和历史。在那个年代,农家的孩子大多数仍然是念完了8年小学,就要回家帮助父兄种地,因此学校也安排了农业生产常识的课程,让学生学到干农活的基础知识。

老师要给同学们讲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等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还要讲各种作物的生长特点和习性,讲各种作物栽种的时机和怎样播种、锄草、收割。没有现成的教材,老师都是结合农场活计的情况,由浅入深地仔细讲解。有时还要征得农场主人的同意,带领孩子们到最近农场的田地去让孩子们看实际的东西。因此,到8年级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都基本上掌握了干农活的本领。

小诺尔曼最愿意听老师讲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他比别的孩子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多,因此学起来非常省力。有许多东西都是他曾经见到过的,有些还是他已经干过的活。他细心观察过小麦的生长过程,对于小麦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分蘖,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成熟,都知道得很多。对小麦各种时期怎样施肥、锄草,也都非常清楚。因此当老师讲到小麦种植的课程时,他能给老师提出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补充意见。有时还问到他迷惑不解的问题,比如他总在心里记挂着的,小麦为什么长势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有的地块长得好,而有的地块又长得不好等等问题,使老师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对小麦怎么会有这么多知识,又怎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呢?

美国的学校上课是比较自由的,学生随时可以发问,师生经常展开讨论,课堂宽松和谐得多,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老师讲课当中,时常让小诺尔曼说一说有关小麦生长的知识和问题,他总能说得实实在在,当然那是非常简单和一般的常识。就是这样,也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老师对他非常喜欢,佩服这个孩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诺尔曼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他原先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使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感到种植农作物还真有点学问。每当放学回到家里,他就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向祖父复述一遍,有时也使多年靠经验种植农作物的祖父多少开了开眼界。

比如施用化肥,老师讲在许多先进的农场已经开始使用,能够大幅度增产。而老纳尔斯对“化学肥料”是什么东西还根本不知道。再如什么除草剂,撒到田里就能够不长杂草,那就更是天方夜谭。还有什么新式的联合收割机,能够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装车等各种程序,引起了祖父的极大兴趣。还有什么小麦的各种病害,茎锈病、黑穗病、枯黄病等怎样防治,怎样使用农药,更是说到祖父的心里去了。老人毕竟对问题的看法更深一些,透一些。每当这时,他就告诉孙子:“种植小麦看似简单,实际上有许多知识连我也弄不懂,只能顺其自然,只能依靠老天,好就好,坏就坏,没有什么办法。诺姆,我的好孩子。用心学吧,爷爷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着你替爷爷解决吧!爷爷等着这一天,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年夏季,当诺尔曼正好满8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与他家农场接壤的一块22公顷的土地正在出售。附近一家农场由于劳动力不足,耕种不了那么多土地,再加上儿子结婚急需用钱,所以要把多余的土地卖掉。老纳尔斯是了解这块土地的情况的,多年看着那块地庄稼的长势,认为土质还算可以。最可贵的是与自家的土地紧挨着。于是祖父就建议诺尔曼的父亲买下来,作为自己的农场。祖父认为这块地的价格比较便宜,并且估计不久地价就会上涨。买下这块地,可以使家里增加收入,再说小诺尔曼逐渐长大,能够帮助大人干更多的活,满可以种植得好。总之,买下来是很合算的。祖父还和父亲说,如果这块土地不够大,或者土质不是太好,收获的农产品不够亨利一家五口生活的需要,他们还可以两家的农场合并起来,仍然共同生活。

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子女成人后都是要独立生活的,父子兄弟之间账目也是要算得清楚的。老纳尔斯建议儿子独立建立农场,是符合挪威人的观念的。对于亨利来说,他当然希望有自己的农场,但是他没有那么多钱。也担心这块地不足以养家糊口。经过一番周密细致的计算和热烈的讨论,老人家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祖父就把他自己的全部积蓄——美元,连同他自己农场的地契均交给银行做担保,购买了这块土地。

诺尔曼的父亲非常感动,深切体会到了老人家对他的关怀,他非常感谢父亲对自己的支持。在签订买卖契约的时候,亨利落下了激动的眼泪,克拉拉也在婆婆面前抽泣起来,父子亲情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升华。亨利直率地表示:今后虽然各自管理自己的农场,老人家的活计他一定要帮着干。

这样,他们的大家庭自然要分做两家了。房子是够两家住的,农具两家合用,也绰绰有余。从此,祖父就要一个人在自己的农场里干活,那当然要忙得多,要比以前劳累得多,而且还得设法找帮工。同时,亨利和克拉拉也该有自己的家了,因为像祖父那样健壮的人,完全可以活到岁,所以要等着继承祖父的遗产。那得等多久啊!

这件事,对于小诺尔曼来说倒是没有太大的影响,他照样可以和祖父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到祖父的爱护和教导。他还是到自己常去的土地上帮助大人劳动,不过,现在是帮助祖父了。每到农忙的时候,亨利总是让诺尔曼和祖父一起干活,当祖父的帮手。祖父和祖母都要让小诺尔曼和他们一起吃饭。在小诺尔曼的感觉上,祖父和祖母对他更好了。餐桌上的好东西祖母总是让他吃个够。到了上学的时候,仍然是祖母为他装上饭盒。祖父还和父亲亨利郑重地提出,小诺尔曼的被褥要搬到他的房间里,让孙子和他们一起睡,因为晚上要小诺尔曼替他记账。小诺尔曼当然愿意和祖父在一起,孝顺的亨利当然不会反对,小诺尔曼成了形式上的两个家庭深厚感情的纽带。

最初的三四年里,亨利在自己的农场上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独立经营农场经验还不足,需要祖父常常来帮助出主意。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有时火候掌握得还不是很恰当,也要时常向自己的父亲请教。最使他劳累的是,新买来的这块土地,由于原来的主人土地太多,虽然耕种多年,但莳弄得不是很细,在地里还有许多橡树根没有清除干净,必须一棵一棵地挖出来,增加了许多活计。土地的差异也很大,往往有的地块的庄稼长势喜人,而另外的地块作物却长得很不景气。收成不是很好,亨利付出的劳动远远超出了从中获得的收益。在当时,农民还根本不知道“化学肥料”的存在。虽然施厩肥已证实对农作物有利,但可惜的是数量实在太少。亨利的农场远远不像祖父的农场那样连年丰收。这几年,祖父也时常接济他们,老纳尔斯每到斯奥德去,总是为亨利一家买许多生活必需品。而小诺尔曼上学的所需所用就完全由祖父承担了,教导和照顾小诺尔曼也都由祖父包了下来。懂事的小诺尔曼,更加体会到祖父的爱心,他总是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父的恩德。

新农场给小诺尔曼也带来许多困难,那时,他已经是13岁了,是个高年级的学生了,学校的功课越来越多,而田里的活也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他虽然经常是帮助祖父干活,但是,这一段时间,祖父看到亨利的活实在太多,就让诺尔曼帮助父亲干活。父亲是个体格健壮的人,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是个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的人。每当春、夏、秋三季,他总是顶着星星下地,一直干到月亮升起才回家,劳动的时间之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诺尔曼秉承了父亲的血统和体质,体格健壮,动作敏捷,很有力气。由于经常从事挖沟锄地、扛麻袋装车、挥斧劈柴等农活,使得他两臂长得粗壮有力,两肩很宽,肌肉发达。在农田里干活,显得很顺手。他脑筋灵活,还时常有些小窍门,走些捷径,提高了劳动效率。

祖父看到小诺尔曼喜欢在地里干活,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不是去钓鱼,就是去打雀,或者去洗澡。他不贪玩,不怕脏不怕累,感到相当满意,但与此同时,心里也多少有点忧虑,因为他始终认为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农活这样忙,把孩子拴在田地里,影响了孩子的远大前程,可就是得不偿失了。所以,每当收获季节来临的时候,老人家总是密切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看到诺尔曼同父亲、叔父、表兄弟以及亲友们坐在叮叮当当直响的老式收割机后面的拖车上,一面喊着一面唱着到下一个农场去帮助收割。看他那高兴的劲头,看他那浓厚的兴趣,老人家的心情越来越忧虑:难道这个孩子真的要和土地打一辈子交道吗?

小诺尔曼看到地里有那么多的农活需要做,他的父亲又是多么希望有一个好帮手啊!于是,他想,自己已经长大了,放下农活去学校里学习,让父亲一个人在地里忙,有些与心不忍,孝顺的孩子应当替父母分忧。因此他萌生了不再去上学,一心一意在农场干活的想法。

有一天,他和父亲在地里忙了一天,傍晚匆匆吃完了饭,就走到父亲身边,轻声对父亲说,他是否可以不再上学而留在家里帮助父亲干活。父亲听了诺尔曼的话,睁大了双眼,足足看了儿子半分钟,心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十几岁的小孩子,就有这样的孝心,能够体贴父亲的辛苦,不禁使他乐滋滋地伸手摸着孩子的头,理顺那蓬乱的头发,摇了摇头,坚定地说:“这是绝对不行的,爸爸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上学。”

亨利在对知识的看法上,与他的父亲纳尔斯是完全一致的。别看亨利说起话来很实在,谈吐之时并不带有多少漂亮的字眼儿,但他平时非常酷爱读书,只要能看到的书籍,他都是抽出时间认真地加以阅读。有一次,全家都在地窖里躲避龙卷风,为了不让冷风吹进来,亨利用那宽阔有力的背脊紧紧地顶住地窖的门,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候,在倚门而立的情况下,他仍然借助昏暗的烛光,专心致志地阅读着《星期六邮报》。至今,他还在悔恨自己没有读完那个商业专科学校的课程。

别看平时亨利少言寡语,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头脑、善于思考、思维缜密的人。他并没有简单地拒绝儿子的要求。他想到,儿子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可能影响学习兴趣,分散精力,成绩下降,那样的话就会两头都误事,而更主要的是耽误孩子的前途。他认为这种思想苗头一定要重视,不能一两句话就解决问题。于是,亨利安详而沉着地对儿子说,如果你留在家里干活,固然可以帮很大的忙,减轻父亲的负担,父亲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也体会到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因此而不上学,那么损失就更大了。爸爸自己怎么吃苦,也要供你上学,你念好了书,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风度的人,将来干点大事,那爸爸就心满意足了。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有了出息,才是对爸爸的最大的报答。这些细心而诚恳、充满爱心和希望的话语,从父亲嘴里说出来,诺尔曼就感到越发实在,越发真切,越发令人动心。

老纳尔斯听说了这件事,立即放下锄头,向亨利家奔来。他猛地推开房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气喘吁吁朝儿子吼起来:“怎么回事?是怎么回事?你昏了头了吗?”亨利立刻站了起来,低声下气地向父亲说明了原委。老纳尔斯这才平静下来,走到孙子身旁,摸着诺尔曼的头,亲切地说:“诺姆,我的好孩子,你爸爸说得对,等你年纪再大一些,你就会明白你父亲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假如你希望将来自己的肚子能吃得饱一些,吃得好一些,那么现在你就应该让自己的脑袋多装一些知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啊!”在小诺尔曼听来,父亲的话实在真切,而祖父的话则富于哲理,说服力要更强一些。他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更知道祖父和父亲的苦心。自此,他彻底打消了要放弃上学的想法,集中全部精力学习知识,他的学习更好了。老师明显地感到,诺尔曼的成绩越来越好,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格在发挥作用,他的聪明头脑和善于思考的潜能在逐渐释放出来。她隐约地预感到,将来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出息,一定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小诺尔曼在学校里是个好学生,在家里也是个好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放下书包,急忙跑出来,不是帮助祖父干活,就是帮助父亲干活。有时他还拿起砍刀和绳子,奔到山林里去,砍伐枯树枯枝,为家里弄回烧柴。手磨起了血泡,脸被灌木枝上的尖刺划出血口子,他都不在乎。冬天脸冻得通红,干得累了,满身是汗,湿透了棉袄棉裤,消了汗,变得冰凉,他不声不响,背着大捆的劈柴,乐哈哈地堆到院子里。祖父的院子里堆成一个小柴垛,自家的院子里也同样堆了一大堆。两家人全年烧的木柴,基本上都是小诺尔曼弄回来的,减轻了祖父和父亲的负担。好在山林离家很近,他每次背不回来多少,但是小诺尔曼就是有个韧劲,看着柴堆一天一天高起来,他心里就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有希望。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家里的烧柴是不用大人操心了。

祖父和父亲看到孩子这样忙碌,学习又是那么好,心里喜滋滋的。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同时存在着深深的内疚。孩子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玩耍真是太少了。小诺尔曼似乎根本就没有在春天拿着夹子到田里打过山雀,也没有和其他孩子没完没了地玩过扑克牌,更没有和其他的孩子们结伴春游过。祖父和父亲深深地感到对不起孩子。清贫节俭家庭的孩子的童年,注定是不能完满无缺的。他们看到小诺尔曼并没有玩耍的心思,也不感到寂寞,反而总是乐呵呵地很满足的样子,他们的心里才稍微有了些安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