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莲花井巷,烟火气里的向往生活

到布市扯块布做新衣服是小时候的期盼

莲花井巷呈半弧形,处在一片居民楼之中,两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巷子。夏日午后,声声蝉鸣催人入睡,不少老人置身于树荫下,享受难得的安逸时光。

记者刘玉慧陈艳实习生曾欣羽彭钰

莲花井巷因一口消失的老井得名

莲花井巷的得名,缘于巷内原有个莲花井。莲花小区的老住户介绍,莲花井在巷子东头的邮政公司附近,但早已被填埋,无法觅得遗迹。

紧邻着邮政公司有一家不起眼的文具店,店主王大叔说,莲花井的位置原来就位于此。王大叔今年54岁,26年前就在莲花井巷卖文具。“一开始我是摆摊,后来才开了店。”聊天的时候,王大叔正忙着给冰柜补货,把纸箱里的饮料一瓶瓶整齐地摆进去。或许和学生接触较多的原因,他总是笑意盈盈,浑身上下散发着积极和乐观。

王大叔的店铺很朴素,几乎没有任何装修,连地面都是水泥地,但是货架上满满当当的文具却非常新颖时髦。周边学校多,四中、八中、解放路小学,几十年来,王大叔满怀热情地迎来又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学生长大结婚后,他们的孩子也在附近上学,还会来小店挑选文具和玩具。

沿着莲花井巷向里走,不远处就能看到一家“东风商店”,店铺的牌匾似是手写,红纸黑字被框了起来。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店,老式玻璃柜台上有着一个橙色的电话机,内部仅是一个狭长的通道,一侧放有一排货架,上面是一些酒水饮料,售卖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并不算多。通道的尽头,还有油烟机、炊具和厨具,60多岁的韩阿姨正在做饭。“不好意思,等一下啊,我一会要给孩子送饭去。”韩大姨放下锅铲,从货柜上拿了一瓶水递给客人,随后便继续烙饼。以店为家,对于韩阿姨来说,这里是店铺也是家。

小巷味道总有美食拴住味蕾记忆

很多街巷里总有一些令人回味的难忘美食,比如青年路的羊肉面、少华街的蛙鱼,这些味道久经岁月沉淀,逐渐成为徐州人味蕾深处的记忆、舌尖上的独特符号。

或许是因为紧邻莲花小区,又或许是由于周边有一些学校,莲花井巷内美食云集,蛙鱼、米线、炸串、凉粉、麻辣烫、火烧……小巷里能解决一天的伙食。这些店铺往往没有华丽的装修、精致的门面,从外面看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店,却藏着城市里最地道的美食。

莲花井巷的美食有很多,要细数最独特的几个,九中牛记米线一定名列其中。和巷内其他小店一样,店铺外观很朴素,内部空间也很狭小,招牌上的“九中牛记米线”几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减少徐州人对米线的热情,下午不到四点,就能看到不少食客进进出出。白白滑滑的米线放上肉酱、辣椒油、榨菜,浇上特质高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线就做好了。

在徐州,不论是繁华商场还是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米线店,莲花井巷里就有三四家。九中牛记米线是如何脱颖而出,甚至吸引许多食客专门来此打卡的呢?

“每天早上四点,我就准时起床,肉酱和高汤必须当天做当天卖,卖不完就倒掉,第二天绝对不会再用的。”九中牛记米线对面的树荫下,伴着蝉鸣,一位老人正惬意地躺在一把黄色木制躺椅上休憩。这位老人便是九中牛记米线的创始人,如今已70多岁,店铺虽交给孙媳妇管理,但他仍坚持每天来店里熬制肉酱和辣椒油。

牛师傅介绍,自己的店铺经营30多年了,一开始在九中附近,十几年前搬至莲花巷。“买来的米线我要先用凉水泡一下,然后用热水烫一遍,最后才能浇上高汤。”牛师傅兴致勃勃地讲起自己的“秘诀”。也正是处处用心,九中牛记米线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甚至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布市时光小时候最想在这里扯布做衣服

戏马台布市就坐落在莲花井巷内。三层高的大楼里面,从婴幼儿服装到床上用品再到窗帘布艺,各式各样的布料应有尽有。作为市区为数不多的老市场之一,这里从选料到设计、加工制作,提供一条龙服务,尽管商场里的服装琳琅满目,还是有不少徐州人专门来此订做衣服。

利仁布行的胡阿姨今年40多岁,初中毕业后学的裁缝,出师后跟着别人干了一段时间,便另起炉灶开了自己的小店。利仁布行之前在丰储街,近两年搬迁至此。整个店铺面积不大,摆满了各种花色的布料,墙上还挂着一些女士夏装成品,看起来和商场里售卖的差不多。“只要有图片,啥衣服都能做。”胡阿姨说,自己身上穿的白色棉麻短袖、褐色长裤就是手工缝制的。

利仁布行不远处,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布料店。店铺里并没有精致的装点,甚至连门头都没有,只见南墙上挂满了西装,北墙则是款式各异的旗袍。这家店有两个主人:连师傅和刘师傅,一个擅长做西装,一个擅长做旗袍,年轻时因技艺互补,又相互熟识,便合伙开了店,这一开便是许多年。

连师傅今年70多岁,在这一行已经干了40多年了。在连师傅店铺的斜对面,有一家阿连睡衣行,是他女儿的店铺,专门订做儿童服装和睡衣。“我的顾客常说,我不仅仅是一个裁缝,还是个书法家、收藏家。”连师傅呵呵一笑。除了做衣服外,这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狂草,甚至有不少人前来求字。

说话间,连师傅拿出自己收藏的两沓报纸向记者展示,用黑色夹子整理得整整齐齐,上面还有不少用圆珠笔做的笔记,最早甚至可以看到年的报纸。据连师傅介绍,他很喜欢读报,遇到有意义的就会收藏起来。

“我们就是要做生活家!”店铺的另外一位主人刘师傅爱写诗、会做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刘师傅比连师傅年龄稍小,年轻时曾在上海学了三年裁缝,对于做衣服很有想法和追求,一直努力将文化融入服装。他制作的旗袍针脚细密,扣子精巧,衣边还缝制有“长城”状的金线,这也是刘师傅的得意设计,甚至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但刘师傅的技艺不止于此。店铺里一个红色布艺木柜也是出自刘师傅之手,木柜抽屉上还专门盘了一个葫芦状的把手,寓意“福禄”。另外,他的挎包、鞋子以及身上穿的改良汉服也全是自己设计制作,上世纪90年代,他还给一家婚纱摄影店做了很多汉服。

几十年如一日,两位师傅坚守裁缝本行,精细做活、精心服务,许多顾客送了个“赛金鹰”的美誉。对于他们而言,做衣服早就不止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艺术和追求,通过裁剪衣服,成就一种精“裁”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