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自古地处比较干旱的沙漠气候,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饼子才是真正的特产,十二个区县都有自己的招牌饼:老榆林城的糖棋子、定边的炉馍、靖边的石头饼、子洲的馃陷、绥德的油旋、镇川的干炉、清涧的煎饼、米脂的火烧……枣夹子便是榆林人特别喜爱的饼之一。
枣夹子,顾名思义就是夹着枣的面饼。枣夹子宽约15cm、长约20cm,状如羽扇、内夹枣泥,通常会撕下一块慢慢吃。刚出炉的枣夹子非常酥软,放置几天后会变得干脆,将干脆的枣夹子泡在牛奶里作早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枣夹子的典故
明朝年间,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十三年(年)从京师出巡,11月行经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渡过黄河经神府来到榆林。
明武宗是个喜好寻欢作乐、厌烦朝政的皇帝,他在榆林期间,每日都是花天酒地,带来的宫廷乐师每天还要为他演奏,笙歌不绝于耳。据说榆林小曲的起源与他带来的宫廷音乐有直接关系,例如“假嗓子唱法”,显系宫人做派。
明武宗就住在凯歌楼上,每日稀饭、白馍作为早点,吃过几次后便觉乏味,遂命地方官员寻找好吃的早点。
官员领旨后,在榆林街上苦寻几日不得。偶然之间,竟发现一种宽五寸、长七寸,状如羽扇、内夹枣泥的面饼,急忙问饼子铺匠人此为何物。匠人答:“叫枣夹子,好吃得很!”地方官员尝了果然觉得甚好,便又问匠人:“你姓甚?”“姓盛!”匠人答。此时官员听了很不高兴:“问你姓甚?你咋还说姓甚?”匠人答道:“不是姓甚,是茂盛的‘盛’!”地方官员转怒为喜道:“你这人,姓还怪得很!好吧,就买你的枣夹子!”
随后,官员急匆匆地将枣夹子给武宗奉上,并告诉武宗:“这个好吃得很!武宗一吃果然甚好,从此叫地方官员三天两头上街买枣夹子吃。把前街后街的枣夹子都吃了一遍后,武宗还是觉得盛家的枣夹子最好。上行下效,此后这盛家的枣夹子不光武宗喜欢吃,榆林地方上的大小官员也都爱吃,盛家生意越做越好。从此榆林城的枣夹子便流传下来,成为风味独特的美食。
据说,现在盛家的子孙还在卖枣夹子,已历十多代传承下来。现在,一般老榆林人开的馍馍铺基本能看到枣夹子的身影,在大街古楼往北一点,有好几家加工销售枣夹子的,味道不错,生意也都是十分兴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